今日讀了某某某的書,讓人潸然淚下泣不成聲。
這種話我常說。但是聽者往往不以為然——畢竟我本就是多愁善感的那一茬。
然后我便開始解釋,書中有怎樣的不同于陳詞濫調的真理或大義,怎樣曲折離奇令人動容的情節(jié),怎樣好的文筆,怎樣老練的結構布局,多么好的筆力。
有的時候從這些方面來想贊美之詞時會突然頓住。因為拋開文筆拋開人物刻畫,拋開離奇的情節(jié),去看它本身,難免落于俗套。接著我不再推薦這本書。
長此以往我隱約意識到,向別人推薦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有一環(huán)是有問題的,缺乏邏輯的。
正是前面“潸然淚下泣不成聲”這句話。
眼淚可以證明什么呢?
作者的文字能打動人心,人物的境遇足夠凄慘,讀者有著足夠的悲憫之心,或者還有別的什么?
能叫人流淚的,不外乎美人遲暮,英雄末路,墮落者臨終的懺悔,至親至愛的生離死別。在這個不缺少失意之人和懺悔的墮落者的世界,它們就像罌粟一樣,讓人著迷,讓人上癮。然而落淚之后能想到去思考真理去想方設法減少悲劇發(fā)生的情況少之又少,或許是作者的原因,或許是讀者的原因,或許兩者都沉迷于這種流淚的痛快之中,也都局限于這種流淚的痛快之中。
我自己向別人說自己被感動而泫然之時,總是莫名其妙地帶著一種優(yōu)越感,好像會流淚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一樣。這是我的劣根性,但同我一樣的人必定不在少數(shù)。
后來查了查,知道這種令人感傷的文學原來還有一個更直白的名字——眼淚文學。它的鼎盛時期大概就是文學史上的“浪漫時期”。在這個時期里,會流淚是做詩人的基本素養(yǎng),會流淚是一種偉大。甚至到現(xiàn)在這個年代,會流淚也顯得你高貴,思想深刻,不同于凡俗。眼淚文學能在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想必除了具有和失意者之間的共情(共情,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所闡述的概念,也越來越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能作為憐憫之心的表現(xiàn)渠道,還有如我一般莫名其妙的虛榮心作祟。
我并不是說讓人流淚的作品都沒有價值,我只是反思自己的邏輯,發(fā)現(xiàn)作品的價值是沒辦法由讀者的眼淚來衡量的。
華茲華斯有一句詩:“最微小的花對于我可以引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得出的那么深的思致。”我斗膽將它理解為,文學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讓人流淚,在它之上還有更深刻的思致。
秦七青兒
沒錯今天就是來水字數(shù)的(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