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第三個十年一開頭的全球性疫情,是一個大災難,也是一個大論證,再次證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環(huán)球同此涼熱,疫情沒有國界,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福禍相依、同氣連枝。疫情之下,考驗的不僅是人類的智慧,更是患難與共、攜手同行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一箭易斷,十箭難折。只有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才能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其實,“人類命運共同體”早被中華文化和唯物辯證法共同印證。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唯物辯證法的印證。
普遍聯(lián)系作為一般哲學范疇,通常是指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以及事物內(nèi)部要素之間相互連結、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zhuǎn)化等相互關系。
普遍聯(lián)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觀本性。唯物辯證法所說的普遍聯(lián)系,是指事物的存在和運動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zhuǎn)移的客觀聯(lián)系。世界上的每一個事物或現(xiàn)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現(xiàn)象相互聯(lián)系著,沒有絕對孤立的東西。在無限的宇宙中,聯(lián)系不是個別事物之間暫時的、特殊的關系,而是一切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所共有的客觀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發(fā)生著聯(lián)系;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統(tǒng)一的聯(lián)系之網(wǎng)上的一個部分、成分或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著普遍的聯(lián)系。
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兩千多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印證。
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觀。
“大同”,是中國古人對理想社會的一種憧憬?!抖Y記》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此外,《禮記》還有“以天下為一家”的說法;《晉書·劉弘傳》也有“天下一家,彼此無異”之言,意為天下之人和睦相處,就像一家人一樣。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社會理想,以穩(wěn)定社會秩序為前提,照顧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強調(diào)底層民眾的生存權利,充滿了政治參與、社會公平、人民和睦相處,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助等政治主張。
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觀。
“和為貴”出自《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和而不同”同樣出自《論語》,“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昂汀保褪窃趫猿肿约涸瓌t的基礎上對他人采取一種理解、尊重和接納的態(tài)度;“同”,就是同一、同質(zhì),無原則地贊同附和他人。“和而不同”,不是對錯誤的人和事無原則的包容,而是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尊重他人的主觀意愿,進而達成和平相處。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提倡求同存異,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尋求和諧統(tǒng)一,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基本的核心思想,它貫穿于中華民族整個歷史發(fā)展的全過程,成為中國古代社會調(diào)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乃至民族、國家之間)關系,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準則。
三、“天下為公,萬國咸寧”的公平觀。
《禮記》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呂氏春秋》也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對此,朱熹的解釋是,“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也?!?p> “萬國咸寧”出自《易傳·乾》?!墩f文解字》對于“國”的釋義是:國,邦也。萬國,即萬邦,含萬方之義。意為萬方都得以安寧,有天下太平之義。
“天下為公”“萬國咸寧”,是中國古代人秉持的重要政治理念。
四、“以義為先,義利并舉”的義利觀
義利觀是一種經(jīng)濟倫理思想,更是一種政治倫理思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正確的義利觀占有重要地位,是人們所推崇的做人處世的根本標準。
儒家經(jīng)典《中庸》中對義的解釋是:義者,宜也。所謂義,是“事之所宜”,就是做事要適宜,待人要公正;所謂利,“人之用曰利”。
孔子認為,義是最可貴的,是做人的根本,強調(diào)“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zhì)”??鬃釉?jīng)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币耙娎剂x”、“見得思義”,強調(diào)“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等。孟子也曾說,不義之利不茍得,“非其義者,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鄙踔谅暦Q可以舍生取義:“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荀子則主張“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薄跋攘x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在承認義利統(tǒng)一的同時,更強調(diào)先義后利,更注重取義。墨子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認為“利”與“義”是統(tǒng)一的,就像愛是相互的一樣。綜合儒、墨等學派這方面的思想,其核心內(nèi)容無外乎“以義為先”“義利并舉”“義”“利”統(tǒng)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這一義利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
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觀。
“天人合一”這一概念由北宋哲學家張載第一次明確提出的,但天人關系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探求和理解。關于天人關系,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是順應天道而來的。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莊子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薄坝腥耍煲?;有天,亦天也?!奔热惶烊艘惑w,人和天相通相感,所以,人要像萬物一樣,以效法天地作為依歸,無論為人還是處事,都要順應天地運化,符合自然規(guī)律,達到“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一詞出自老子。在老子哲學中,“道”是產(chǎn)生“萬物”的根源,是萬物得以存續(xù)的基礎和條件;“自然”,不是指作為“客體”的自然本身(如自然界),而是指萬物“存在的方式”和“運行狀態(tài)”,是“萬物”的自然屬性和演化規(guī)律。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就是道效法或遵循萬物的自然屬性、運行規(guī)則和演化規(guī)律,順應自然發(fā)展的欲求。而天、地、人、道之間的關系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這一思想觀點,深刻闡明了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內(nèi)在關系和統(tǒng)一性。
“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代表了中國人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與追求,蘊含著中國人對于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綜上所述,幾千年的歷史和最先進的哲學理念都論證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jīng)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當今世界更是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間的聯(lián)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臨諸多共同挑戰(zhàn)。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wǎng)絡攻擊、人口爆炸、環(huán)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嚴峻挑戰(zhàn)。蔓延全球的疫情,讓更多人看清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將進一步推動國際共識。
危中有機,危就是機?!皦摹蓖噶耍昂谩本蛠砹?。但愿21世界第三個十年一開頭的這個劫難,讓人類社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