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言情

長風無恙

長風無恙 元歲 2187 2020-04-11 23:39:34

  又是西涼,長風直覺此事必與高占卿有干系,然如今只是懷疑,通敵乃禍及九族之重罪,無十全把握絕不可打草驚蛇。

  謂言亦有此慮,卻不止于此。于己,他身處弘安千里之外,遠離權斗中心,不易遭受牽連;且他雖遭貶謫,背后卻有汝陽王府。

  而于長風,置身亂流漩渦之中,無所依附,但有不慎,輕則仕途熔斷,重則性命不保。

  成治三十二年中,氣候燥熱,久晴不雨,引至干旱,農作減產。山陽關內外,遭遇饑荒。朝廷增派軍餉,昱西多城按詔集運救濟糧,災情因此不致擴大。

  而,山陽關內雖趨平穩(wěn),關外西涼兆掖城卻因救濟不急,由災致亂,數(shù)日之間,生多起軍民互毆之事,死傷無數(shù)。

  山陽關營距兆掖城不過四十里,囤積足量糧草,雖關防嚴密,可亦難抵窮途末路之人。鎮(zhèn)西將軍柳顯未雨綢繆,將大半糧草東運百里儲藏,只余部分應邊關日常之需,且分地蓄藏。

  然軍糧好藏,民資難保。李謂言心知,關外饑荒一日不解,關內必不得安。他與柳顯商議,將此隱患上報朝廷。

  百官對此眾說紛紜,有道可借此屠戮兆掖城者,亦有主以糧換城者。帝問及崔、曹二人,曹寅先答:“西涼整體受災不重,卻久未馳援兆掖,其中恐有他因,山陽關如今宜靜觀其變?!?p>  曹寅所慮不無道理,可昱西經建寧府一案,十萬兵權盡在朝廷,無論前線局勢如何突變,柳顯未受軍令,只可守防關內。

  而邊關環(huán)境復雜,若有喬裝潛入作亂者,當何處?此并非“靜觀其變”四字可敷衍之事。

  長風靜默不言,試想,若異地而處,謂言及山陽關最需朝廷何種支持?然即便三思,亦只得一法,而此法斷不可明言。

  “邊關所慮,不止此區(qū)區(qū)百石糧食,正如曹中書所言,西涼若有圖謀,十萬將士如何應對,依臣之見,關鍵在此?!?p>  成治帝聞言目光似有閃爍,對長風言外之意亦有所明,稍慮,繼而問向高占卿:“大司馬有何見?”

  高占卿穩(wěn)步至殿中,轉身朝百官頷首示禮,諸官亦屈身回禮。此罷,他又回身向帝,沉息正色,雙眉深凝,似刻苦盡忠之色,道:“臣既百官之首,需傳百官之意,兩位大人雖未明言,想必見解趨同?!?p>  曹寅與長風聞言,側目相視,面上皆暗浮詫異之容。想他二人方才所提并未有相近之處,怎到大司馬口中,可曲解代言了呢?

  二人未出言以駁,只待他后話。

  高占卿借百官名義,大論昱西軍政分權弊端。帝面上顯見嫌惡之色,而堂上眾卿無一人出言圓場。

  昱西共十萬兵馬,左奎流放后,五萬駐山陽關。邊關距京千里,無掌權藩王鎮(zhèn)之,一兵一卒需千里傳令方可動。此制不利邊防,帝未嘗不知。

  可李家不旺,如今只余汝陽王這位皇叔,李自牧與李謂言二位表親以及皇后腹中未出世的孩子。

  汝陽王下轄數(shù)城,掌兵二十余萬,帝早忌憚。李自牧乃世子,來日必繼承王位,而李謂言雖軍功卓著,才名并舉,卻狂妄自大,不尊禮法。如此算來,無一人可堪大任。

  于是回山陽關之令一拖再拖,直至前線噩耗傳來:涼軍大舉進攻山陽關,細作里應外合縱火燒民宅,刺史被綁,建寧大亂,祭酒率十人追至關外,刺史救回,祭酒被俘。

  帝聞訊大怒,斥山陽關營無能,五萬大軍在境,竟護不住邊關,涼軍略施小計,便落得如此狼狽。

  滿堂亦因此訊嘩然,曹寅倒冷靜,勸慰道:“陛下息怒,兆掖饑荒嚴重,涼軍佯裝攻城,作亂挾持官員,不過是為糧草,若不出所料,下一步他們便是要以糧草換祭酒?!?p>  西涼提出的條件三日內便至弘安城,然關此事之議,還未入朝,隨之而來的,是建寧府加急文書。

  文書由廷尉司收,未經他手,直入內殿。新任廷尉丞乃原兵部官員,長風心腹。故成治帝詔他進宮時,他心中已有應對之策。

  “西涼提出以十萬石糧食換李宥(字謂言),卿,以為如何?”

  長風目光如炬,堅定道:“不換?!?p>  “為何?”

  帝有些許詫異,他此番私下召見崔長風,因知他與謂言的交情,而此答案著實在他意料之外。

  “我朝并無余糧?!?p>  “若不換,李宥當如何?”

  長風未立即回話,猶豫后,不若方才那般擲地有聲:“陛下若信,可著世子帶兵前往營救?!贝嗽挳?,見帝頷首不言,他又道:“軍事有軍事之法,大昱不容宵小威脅,相信李祭酒亦是此意。”

  帝聽罷,將手中文書置于案邊,示意崔長風翻閱。

  此中內容,長風早知,然閱畢,仍需做難以置信狀。

  “李宥此人雖羈狂,卻也曾縱馬沙場,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钡厶а?,盯望長風:“卿覺得,朕為何只詔你一人來此?”

  長風目光一閃,心中幸然:“陛下信臣,亦信祭酒。”

  自聽聞謂言被俘,長風做了無數(shù)設想,以求萬無一失的救出他??傻弥▽幋淌穮⑺u國求生,助涼軍盜取糧食后,長風心底一沉,明白他用意的同時,又忍不住膽戰(zhàn)心驚。

  成治三十二年秋,李謂言成功潛入西涼。崔長風為證其名,將朝臣通敵之疑密報成治帝,帝亦謹慎非常,聯(lián)合長風做戲,一面因李謂言“賣國”之行懲治汝陽王府,一面遷怒替李謂言求情的崔長風,借此將其貶至廣陵。

  廣陵乃高占卿經商源地,成治帝之意,長風已明。朝廷近日因山陽關,頗為混亂,帝命長風即刻出發(fā),亦有護他之心。

  長安街尚書府,扶衿正為長風收拾細軟。

  廣陵是扶衿的故鄉(xiāng),長風原是打算帶她一同去的:“你多年未曾陪伴雙親,這回···”

  “阿郎此去廣陵,可還回來?”扶衿未聽他說完,便搶問道。

  “自然回來?!?p>  “那扶衿哪兒也不去,就在府中等著?!?p>  長風不解:“為何?”

  扶衿笑著,堅定而端莊:“我在這兒,崔府在這兒,便沒人會忘了尚書郎?!?p>  長風此去,眾人皆知乃貶謫。他無親長,無靠山,世事冷暖,人走茶涼,若他舉家南去,世人便再記不起這位尚書郎,弘安也便無人候他,扶衿之用心,長風深感之:“此去,不知幾時回,弘安無依,你一人···”

  “阿郎不必憂我,扶衿心比蒲葦?!?p>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