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能不能說是:追求以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的生產活動。
或是說:用機械代替人力,以節(jié)省更多可以用于學習提升、操控機械、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人類大腦?
將人類從“全部生產活動”的參與者,簡化為“關鍵生產活動”的參與者,以完成更多“完整的生產活動過程”,即擴大再生產。
那為何這樣的擴大再生產的套路邏輯不能直接作用于農村呢?
三個字:“不愿意”。
重新學手藝要錢,重新找工作要錢,重新尋住處要錢,說不定還沒以前的大,而且全都是完全不理解的領域,天知道重新進去能不能達到現(xiàn)在的生活水平,原本小康的悠哉田園生活就變成了房奴車奴的社畜人生,這誰受得了?
這無關乎道德、見識,或者進步性之類的問題,而僅僅只是既得利益者這個身份的存在。
宣傳里可以說我們所有人都是有覺悟者,但現(xiàn)實不是這樣,大多數(shù)人還是得為自己、為家庭、為自己所在的小利益團體而搏利,這便是人類的局限性,整體與個人之間永恒存在的矛盾沖突。
所以從邏輯上來講,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是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是絕對正確的道路,但現(xiàn)實里實施起來卻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弊端,因為我們是人,不是名為“人類”這個巨大族群機器當中的一塊沒有自我思考的組成零件。
理論推倒都很美好,只要大家按照規(guī)矩做就能永恒的幸福下去,但現(xiàn)實不是的,它不是這樣運作的,人類社會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任何涉及大規(guī)模利益改變的活動的復雜性。
所以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政治理論才會大行其道,那種不顧客觀規(guī)律,不聽大多數(shù)人意見的獨斷專行才會一次又一次出現(xiàn)。
當問題復雜到投入的成本遠高于理應獲取的收益,這個問題對于執(zhí)行者來說,性質就已經從如何安置好所有人的利益訴求,轉變?yōu)槿绾伪WC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訴求,各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區(qū)別僅僅是制定的標準高低不同。
所以即便無數(shù)人罵虛偽,無數(shù)人嗤之以鼻,高大上的口號該喊還得喊,嘗試爭取的人該嘗試還得嘗試。
什么情面都不講,有矛盾就不死不休,管他問題大小就直接開啟力量博弈的最終階段,看看美國,看看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展望就知道是什么模樣了。
力量傾軋之下,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力量嬌小,弱者的一方。
那我們和以前的壓迫者有什么區(qū)別呢?擱置爭議,認為一切都還有的談,告訴大家淡定,不要暴動?
很簡單啊?那就是我們擱置爭議不是為了讓問題繼續(xù)存在,而是爭取時間來解決問題,不是為了讓壓迫與剝削繼續(xù)存在,而是想辦法用更妥當?shù)姆椒ㄏ麥缢鼈?,說到做到。
這些承諾我們是可以不說的,或者說了以后直接當屁放,再也不提一個字,但我們還在說,還在提,還在想辦法如何去解決,我們可以不這樣做但我們還是這樣做了,你當我們是為了什么?傻?還是做慈善的?
就是傻了吧唧的做慈善的!因為不想到最后變得大家不死不休,不想雙方不得不以某方死光為最終結果,想要大家即便不合,也能一起好好的活下去,甚至活的比現(xiàn)在更好!
所以工業(yè)化呢?怎么辦?
矛盾又怎么解決?
發(fā)泄了這么多,問題還不是要解決?
繼續(xù)當這個傻啦吧唧的做慈善的,哪怕拖的累的慌還不離不棄的拉著一起走,還是直接撕破臉皮,用手中的權與力來一場沒有后顧之憂的血腥廝殺?
由你們來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