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四章 夏末事忙,杜娥未決(七)
要說忙的也就是那幾天。過了這幾天,太陰居士一樣有了清閑時光。
清閑是清閑,煩惱的事情不會少多少——杜安菱不高興多有緣由,細說起來也是因為前幾天晚上的幾句話。
彼時,太陰在自己身邊,一豆燭光映照下人影搖弋。
那是自己說出,與他同行國土南北的時候——他臉色變了。
“別想這些有的沒的!”
那是他當時的回應。
……
“你不愿離開這?”
杜安菱深切記得那時她說的話。
“茗芬隨你徒弟去北疆了,我同你留在這京城外?!?p> “而你之前也是隨先帝四處征戰(zhàn)過的——再怎么說也是西征軍中一員小將。”
后面也有過游學的經(jīng)歷,杜安菱這里沒多說——可不用說也知道,太陰居士聽出了她話中意。
“妳想縱覽南北東西,看盡河山鄉(xiāng)關(guān)?”
他不是詢問,而是肯定。
杜安菱點頭,雙眼睛帶著期許。
“我想?!?p> 想多看些地方。
“從前那么多年在京城里,也不見得妳想往外跑。離開了春月樓才那么一年多,已經(jīng)去了兩個地方,還不夠?”
太陰居士指著杜安菱,有些不樂意。
“再說,故鄉(xiāng)那邊不適合妳,我隱居的這山里也不適合?”
他深邃的目光打量著杜安菱,眼底說不上是什么心情。
杜安菱沒來由一陣心悸,卻當是自己一時感覺錯了——組織下言句,她將自己意思說清。
“太陰,此生已過半,歲月更要愛惜!”
她希望得到太陰的理解,道出自己的想法。
“縱使不能處處走遍江山,趁著年紀還不大,多看些名山大川,尋些前朝古跡,也好過在這一天天看著禾苗長沒長。”
不出意料的,太陰居士陳默了。
有些想法,果然是不能一下子就理清。
……
杜安菱想說服太陰,太陰卻不想被她說服。
有一種文人的傲氣讓他不愿聽人勸告,更多的原因,卻在于一種屬于隱士的孤獨。
是的,太陰覺得自己很孤獨。
縱使有自己徒弟和諸多老友,可真正的朋友能有幾多?
田志籌是醉心于仕途的,和他一樣想著入仕救國的人不知在自己朋友中占多少——這些人,只能是“一般的朋友”。
他敬他們敢于幻想,卻時而笑話他們不夠成熟——現(xiàn)在坐的的那位君主,怎可能會遂了他們心意?
太陰居士苦笑,這幾個又是徒勞的費力!
至于其他那些?
那道士常常說什么玄之又玄的道語,和尚講什么沒頭沒尾的禪語——自己曾經(jīng)跟他們聊過,深知那菩薩仙人的厲害。
自愧不如算其一,自嘲自己還沒那么避世的心。
“紅塵意未了”,這就是他自己曾解釋的話。
換來過那兩個朋友的嘲笑,最終也少了兩個能談心的。
……
這么多年下來,一個個“朋友”交情變淡了。
并不是說“不能當朋友”,每年山上面一聚兩聚的,依舊是暢談東西。
和不同人有不同的心思,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算是了解別人是怎么想的,也因為個人的看法不同,聊起來也總是帶著些“我把你說服”或“我被你說服”的爭斗。
這樣下來,不少談話到最終都演化為爭吵——久而久之,對這些有爭議的談的就少了,甚至到了閉口不談的地步。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可悲!
太陰居士眼睜睜看著一道道無形的墻壁在自己與朋友之間樹立,有些傷心,終究是無可奈何。
好在,他不是孤身一人。
多年前的芍藥姑娘,似乎能讀懂他的心。
……
知己難覓的惆悵在半年前終于消散,她回來了,依舊是過去的樣子。
他喜歡叫她“芍藥”,一如當年年輕時在京城春月樓里。
她也和當年一般,一句“太陰”說得動聽。
為什么變化的語調(diào),沒什么變化的體態(tài)。她依舊是她,盡管眼角帶上了幾分細紋,鬢邊細細尋找可見三兩絲不易察覺的白發(fā)。
她雖沒有帶回“松雨”,可普通的一張琴一樣好聽;她的筆墨依舊,自己教會她的那些筆法依舊在紙上呈現(xiàn)。
她依舊是當年的她。
每當夜深人靜,一豆燭光下談論事情,她說出的還是那和自己相差無幾的看法。
終于找到了。
他心中,曾有一陣歡喜。
……
可是相處的久了,他發(fā)現(xiàn),她也變了。
好的變的不多,依舊可以當成是過去的她——太陰居士知道自己是在麻痹自己,讓自己看到的,依舊是往日她的身影。
太陰知道什么是奢望,也清楚什么是可以握在手心的。
這樣來之不易的“知音”,自己必須抓緊。
除非……
還記得她剛剛的句子,太陰居士心底一悸。
難道,她和自己的那些朋友,也沒什么兩樣!
古語清心
感謝昨天的推薦票唉! 清心多謝了。 沒有別人嗎? 卑微清心在線求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