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爆改大明朝

第六十四章:開爐

爆改大明朝 羞澀道士 3116 2020-10-06 23:57:57

  不管怎么說,總歸都算是好事。尤其老朱給的這五千個免徭役名額,可以說來得太是時候了。

  詹家開了榨油坊和釀酒坊,可原材料全靠購買,在大多數(shù)人吃不飽的年代,產(chǎn)量就可想而知了。

  現(xiàn)在有了五千個免徭役指標,不但牧場方面能夠增加大量人手,還可以招募更多的雇農(nóng)來種植各類作物。

  有了足夠的糧食產(chǎn)量,不但家里和各處項目的日常消耗能自給自足,還能足量供應(yīng)釀酒、榨油這些業(yè)務(wù)。

  另外還有眼看著就要開展的染織業(yè)務(wù),更是需要大量的棉花。以十四世紀的運輸效率,收購棉花的成本著實有些高,這個更得自己搞種植了。

  反正原材料這種東西,還是捏在自己手里最穩(wěn)妥,不用擔心品質(zhì),更不用擔心斷頓,來自六百年后的詹閌對這個很在意,。

  正好老朱不是給了一萬畝土地,還有四個男仆嗎,那就干脆再買些土地,搞他兩個大農(nóng)莊,先把其中的兩人安排了。一邊給自己招呼著種地,一邊給老朱匯報,啥時候不小心犯了錯還能用各種方式處罰。

  而且到了明年,土豆和紅薯的種植面積就可以進一步擴大,玉米也可以適當進行培育了,這些都是需要土地和人手的。

  在封建社會里,特別是明朝初年,只要不是災(zāi)荒戰(zhàn)亂年代,稅賦其實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各種政府工程和雜役攤派,修長城、挖河道等等,死人都是日常。

  不需要承擔各種徭役,老實干活就能保證豐衣足食,這簡直就是做夢都不敢想的生活。只要詹閌把風聲放出去,估計能讓全北平地區(qū)的地主恨死他。

  買地和操持建設(shè)新農(nóng)莊的事,交給管家和相關(guān)下人去做,詹閌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那三臺機器上。作為推動工業(yè)革命和國家向外擴張的原始動力,紡織印染的重要性一點都不弱于鋼鐵冶金。

  軋棉機和紡紗機的所有部件,都可以用木質(zhì)的臨時代替,唯獨織布機上控制飛梭的彈簧不行。詹閌和兩個木匠琢磨了很久,都沒找到能夠代替的東西。

  最后還是露西亞人農(nóng)夫庫爾奇找到了解決辦法,他的靈感來源于弓鉆,既然能通過弓帶動鉆,那就能反過來用鉆帶動弓。

 ?。段鱽喨司褪乾F(xiàn)在白俄羅斯地區(qū)人類的祖先,十四世紀末屬于立陶宛大公國。)

  三個人嘗試了好幾天時間,終于給織布機上加了一個需要額外有人操作的附件,用一個圓軸把飛梭帶動至相對還算快的速度,勉強能夠達到機器的需求。

  笨是笨了一點,也夠簡陋夠難看的,但也是目前的唯一解決之道。好在只是用這些機器進行培訓(xùn),而不是真的搞生產(chǎn),將就著用吧。

  希望煉鋼爐開了以后,能盡快弄出合適制作彈簧的材料來,把這個極度不美觀的東西淘汰掉。否則到時候還得用這玩意兒,詹閌自己面對自己都覺得丟臉。

  有了第一臺機器成功的經(jīng)驗,后邊再做起來就會順利很多,不外乎照方抓藥而已。不到十天的時間,另外的九組練習機器就全部做好了。

  這一天午后行過好事,詹閌就在書房里給繡月做了安排。讓她把最后還在培訓(xùn)的侍女抓緊分下類,能用的就先留著等待分配,不能用的也別再費精力了,全部打發(fā)去做紡織女工學(xué)徒。

  然后又把詹能喊來,讓他去城外牧場傳話。那些色目人牧民和農(nóng)夫們的女人,要是有誰愿意做點其他輕省又賺錢多的營生,可以在這兩天報名轉(zhuǎn)到城里來進行培訓(xùn),只是以后就得每三天才能和丈夫見一面了。

  這些就是早期的紡織女工,以后規(guī)模越來越大的時候,她們就可以升格做師傅,或者擔任基層管理職能。

  不得不說,來到大明已經(jīng)一年時間,可手里最能用的還是這些外族人。在自己的國家里,卻不能相信自己的同胞,詹閌有時候也會覺得很郁悶。還是沒有根基的原因啊,希望這樣的日子早點結(jié)束吧。

  因為參與了三種機器的制造,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了解,庫爾奇和羅馬尼亞人弗洛林被詹閌任命為教練,負責教幾十個女工學(xué)習使用技巧。

  同時詹閌也會對他們進行考核,如果能夠過關(guān),他們今后還有可能擔任紡織機器初級階段的生產(chǎn)主管,并負責和詹閌一起進行下一步的技術(shù)升級。

  為了增強兩人的榮譽感,還特地給了他們新的名字詹林和詹奇,兩個貨高興得那啥似的。忙不迭地感謝主人賜名,也保證一定做好這件事。

  詹閌在外圍觀摩了兩天,紡織技能培訓(xùn)班里的氣氛很不錯,他也就能放下這一攤子,去操心別的事情了。

  王通帶著工人和一些招募來的冶鐵工匠配合不錯,盧溝河旁邊的冶鐵廠已經(jīng)準備就緒,隨時可以向煉鋼廠進行升級。

  從七月末開始,詹閌就幾乎天天泡在冶鐵廠。技術(shù)升級這種事,本來就難度極大,還是在別人沒有見過,自己也是生瓜蛋子的前提下進行,一絲一毫的馬虎大意都不能有。

  先得監(jiān)督著工人煉兩窯焦炭,雖說只是“土窯煉焦”,可也要比這個時代的技術(shù)先進不少。詹閌怎么說也是掌握著紙面上的核心技術(shù),比招募來的老師傅總有高明的地方。

  土窯煉焦的耗時很長,從焦煤入窯到點火開燒,再到最后的焦炭出窯,得要十天左右。這段時間里,正好能準備其他的東西。

  封窯點火后的第二天上午,詹閌來的比較晚,巳時將至才帶著幾輛馬車到達。馬車上拉滿了黑色泥糊,看起來像是膠泥,卻又不是膠泥的顏色。具體是什么東西,沒人知道。

  沒人知道就對了,這玩意兒得在三百多年后才會有人拿來玩,還是在遙遠的鷹雞力,現(xiàn)在當然不會有人認識。

  說白了其實一文不值,就是石墨和膠泥再加點石英粉末的混合體,用來燒制石墨坩堝的。制造轉(zhuǎn)爐要用不少的鋼,這個時代的設(shè)備又煉不出真正的鋼,所以只能用這個笨辦法了。

  瓷窯是已經(jīng)建好的,工匠也是招募好了的,專門為下一步燒制瓷器和瓷磚準備。就是這原料的成分和配比,詹閌不能告訴任何人。

  來到稍微靠近山腳的瓷窯區(qū)域,招呼工人們把混合膠泥從車上卸下來,開始準備燒制石墨黏土坩堝。

  這東西的個頭沒法做大,而且煉一鍋就得毀一只坩堝。以早期需要兩座轉(zhuǎn)爐的量,少說得四百只以上的坩堝,且得燒一陣子呢。

  塑好形的坩堝被放進窯里開始上火,河邊上的煉鐵高爐也跟著啟動了。坩堝煉鋼需要用滲了碳的鐵料,正好先開兩爐試試這種加了熱風系統(tǒng)的高爐,到底能弄出個什么成色,。

  市面上倒是可以買到現(xiàn)成的滲碳鐵料,還能按照要求給你分割成小塊。可是一個冶鐵廠去市場上買鐵,花錢多少且先不說,也太特么丟人了。

  等到五百多只坩堝燒好,高爐出鐵后進行了滲碳和切割,土窯里的焦炭也成型了。這一整套的功夫配合下來,就是小半個月過去。

  五十多座獨頭坩堝爐點火,加了鐵料和輔料的坩堝上架,這個過程就要快很多,當天就煉出了足夠建造一座轉(zhuǎn)爐所需的用量。

  這些半成品還需要經(jīng)過多次熱處理,使之達到可以用來鍛造轉(zhuǎn)爐的韌性。就在這個過程中,冶鐵廠里二百多名見過世面的熟練工匠,一個個的都從心底里服了。

  俗話說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爐鐵煉出來后好不好,有經(jīng)驗的工匠稍稍檢驗一番就能分辨?zhèn)€大概。而他們正在處理的這種鋼鐵,絕對是前所未見的好。

  初步的鋼鐵制成,品質(zhì)什么的只能靠肉眼和經(jīng)驗分辨,詹閌是完全不懂的。但他從工匠們的表現(xiàn)中已經(jīng)可以確定,絕對是成功了。

  接下來就是鐵匠們施展技術(shù)的舞臺了,把一塊塊鋼錠按照圖紙加工成轉(zhuǎn)爐部件。再組合起來添加耐火層,也就是詹閌早已經(jīng)私下準備好的白云巖耐火磚,一只轉(zhuǎn)爐的核心部分就算完成了。

  雖然都已經(jīng)簽訂了合約,不許將這里的任何東西外傳,否則交官府問罪??珊芏喙そ尺€是想偷偷記一下這個工藝的過程,天知道什么時候就能用的上呢。

  但是很可惜,因為沒有焊接技術(shù),轉(zhuǎn)爐的爐體主要以鉚接方式接合,大塊部件和一些重要部位的接合,則使用了螺絲來連接的。這玩意兒只有詹閌才能拿出來,而且是為數(shù)不多,至少五十年之內(nèi)是誰也別想了。

  又是半個月時間過去,兩座轉(zhuǎn)爐徹底成型,可以進入試生產(chǎn)階段。詹閌特地請來了阿棣,還有老朱下派的監(jiān)督官員,來見證這個歷史性的奇跡時刻。

  帶著熱風系統(tǒng)的雙桶式高爐下,工人們正在把煉好了的鐵汁接到熔鍋里,然后倒進準備好的轉(zhuǎn)爐。

  呼呼呼地一陣響,加熱了的空氣通過風咀被吹進爐底,不一會兒又是嘭嘭嘭的響聲,伴隨著一陣陣炙熱的溫浪滾過來。

  詹閌站在不遠處的一個石臺上,掏出一塊懷表來看了下時間。如果一切都進展順利,再有二十多分鐘,當前世界最好的第一爐鋼鐵就要出現(xiàn)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