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六十幾章,我一直在講民宿遇到的各色客人,講我們做民宿的心得感悟,卻從沒有一個機會講講同道堂里的街坊們。快到最后了,我想留幾個章節(jié)給他們。
街坊和鄰居在字典里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但我始終固執(zhí)地認為:街坊就是住在一條街道上的人;而鄰居就是在一棟、一層居住一起的人。但兩者相比,我更喜歡街坊這個詞,因為聽起來更加具有煙火氣和人情味。
伏龍路四號——中華基督教會同道堂舊址,建筑雖然還在,但外觀在這些年的歷史更迭中,還是有很大變化的。首先樓梯,從敞開式面對馬路變成了側(cè)開;環(huán)繞同道堂走一圈可以看出各個小住戶將曾經(jīng)的教堂進行了重新的區(qū)域劃分;隱蔽在角落里的石碑上的碑文也已快風化,幾乎看不清其中的內(nèi)容……不要說是建筑了,這么些年,就算是居住在這里的人,也是換了一波又一波。
說起來,跟我們有可能住得最近的、在這里住得最久的、知道歷史最多的孫大爺已經(jīng)搬去女兒家居住,不再回來這里了。其次,是愛萍阿姨,她是僅次于孫大爺住在這里最久的“老資歷”,但她比著孫大爺還晚出生十幾年,對同道堂的過往舊事一無所知。如若不是她的熱心、好說話,我們還不能找到孫大爺,更不能知道關于同道堂的歷史呢。她也算是一個架起我們和同道堂緣分的橋梁吧。而且之前我不是講過有一次自己把自己關在門外了么,去的就是愛萍阿姨家。
大冬天,一個街坊都不熟,也就愛萍阿姨見過幾面,聊過幾次,所以我只能硬著頭皮去敲她家的門。愛萍阿姨開門聽我說明來意,很熱情地把我迎進門,給我又是端茶又是倒水,還借我電話打給小伙伴。那天正是中午,人家正在吃午飯,之后還要午睡,我又不好意思打擾太久,就借口說小伙伴快到了,趕忙就出門了。
從那以后,我們見了愛萍阿姨就會打個招呼,多說幾句話,仿佛一下子熟絡了許多,頓時感覺到“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的哲理。
靠近愛萍阿姨居住的街坊,我們沒有見過,但知道他把房子出租給了一對小情侶。沒錯,估計你們也猜到了,就是之前假裝看下水來參觀民宿裝修的那對小情侶。他們按照我們民宿的風格改了大致一樣的模式,但做生意真的是看誰做,不是學個風格就能學來的財源。
其他還有三兩間也是租戶,我們見面的機率不大,所以也無從說起。這些大致就是從同道堂現(xiàn)在的入口樓梯上來之后左手邊所有的街坊們。
然后就是我們那棟——同道堂的主體建筑,一共是三層,一層是我們民宿和孫大爺?shù)姆块g,二層、三層分別住著一戶。
二層住著一個經(jīng)常騎著機車的大叔。之前我們經(jīng)常在街邊看見一輛帥氣的機車,偶爾也用蓋罩包著。當時,我們就在想這么炫酷的機車是哪個小孩兒的。沒想到那天看見大叔在發(fā)動,我和小伙伴當時就啞然了,腦海里不斷地漂浮著老當益壯、寶刀未老等充滿俠氣的字眼。
三層住著的是個阿姨,大概五十多歲吧,愛萍阿姨說她脾氣怪怪的,有著不同于正常人的脾氣。起初,我沒有很在意愛萍阿姨的話,以為街坊間肯定是有什么隔閡,后來我才知道是我多想了。
一開始我們民宿在裝修的時候,三樓阿姨見我們忙里往外,還來參觀,對我們的裝修指指點點。畢竟,是長輩嘛,也不好回嘴,就微笑聽著,繼續(xù)干我們的就好。
再后來,發(fā)生了民宿行李箱被偷事件,我樓上挨個問,二樓大叔很痛快地開門說沒看見,愛萍阿姨也說沒看見,只有她們家不給開門,還說不要讓我們打擾她……之后到了年底,我們搬離了民宿。聽說,她的租約也到期了,新家裝修好,遷入了新居。
這就是關于伏龍路四號,曾經(jīng)的中華基督教會同道堂大部分街坊的故事。當然,居住在此的街坊們遠不止這些,另一部分,咱們就下回細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