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李氏王朝訪問,那是必須的,尤其是去見李芳遠這個跟永樂帝很相似,又在多年前還有一份香火友誼的人,幾乎可以算是政治上的一種做法了。
有人可能會好奇,朱棣怎么就跟李芳遠有關(guān)系了?
其實很正常,當初朱元璋還在世,朱棣還是燕王時,他就曾見過李芳遠,跟對方關(guān)系也不算太差,可以說是一起橫行過南京城的兩個家伙。
有人可能更加不理解了,就像是小朋友經(jīng)常會纏著六老師問,孫悟……
戲說不是亂說,改編不是瞎編。
人家朱棣當初還真就跟李芳遠關(guān)系不錯,這是在正史當中有過記載的,朱高燧曾經(jīng)親眼見到過那份資料,資料里顯示,他的那位父皇跟李芳遠相談甚歡。
當然,這是大明的資料顯示,到了李氏王朝,李芳遠跟朱棣的關(guān)系就變成了拜把子的交情。
另外還有一點,朱棣不僅僅跟李芳遠關(guān)系不錯,還跟三部女真、朵顏三衛(wèi)、乃至于烏通王都有很不錯的關(guān)系。
其中關(guān)系最好的,大概就要屬建州女真了。
孟心史先生,也就是研究明清斷代史、滿洲開國史的這位先生曾經(jīng)說過:“明之惠于屬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為最厚?!?p> 這句話是有根據(jù)的,而根據(jù)就是從朱棣這里開始的。
朱元璋是絕對不會對待女真這么好的,他甚至對倭國,也就是名義上的不征之國,但實際上卻經(jīng)常會抓起來倭寇吊打,同樣也是有歷史記載的。
可能又要有人纏著孟先生問了,孟先生啊孟先生,為什么朱棣要那么對待建州女真,以及李氏王朝,烏通王這些國家呢?
這個問題,朱高燧就可以回答。
“立身不正,以叔殘侄,地位不穩(wěn),生怕做不好,心心念念都是萬國來朝,但又限于蒙元殘部的威脅之下,只能是想盡一切辦法來證明自己才是最正統(tǒng)的?!?p> 其他人離開后,朱高燧目光極為復雜地看著信紙,搖搖頭道:“按照歷史來計算,五征蒙古,七下南洋,萬國來朝,怎么都算是大明最巔峰的時刻了,實際上也是如此。
但,我這位父皇最不應(yīng)該的,便是把主要目標放在了逐漸衰弱的游牧民族上?!?p> 這是朱高燧感覺最復雜的一點了,而這一點,卻是整個大明最大的毛病。
大明既強又弱,既盛又虛。
之所以這么想,不是沒有道理的。
游牧民族,其實現(xiàn)如今就已經(jīng)沒有了那么強橫的戰(zhàn)斗力,他們的時代,已經(jīng)遠遠地過去了。
真要說起來,其實大明立國不到百年,就應(yīng)該徹底崩塌了。
土木堡之變,可比清軍入關(guān)要厲害的多!
幸好的是,那時候的大明還沒有徹底爛透,要不然蒙元可能會在朱元璋后不到幾十年,重新回歸主宰地位。
從根子上來說,大明就走錯了路。
俗話說的好,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朱元璋所奠定下來的基業(yè),基本都是按照一些老農(nóng)的思想來進行的,把每一項事物,每一個人都拴在固定的位置上。
這難道還不是錯嗎?
當然了,大明確實很強,就算是這樣,搞個一兩百年也絕對不是問題。
關(guān)鍵就在于,大明不跟外面通商。
這其實也沒有關(guān)系,如果那些人真的都是茹毛飲血的家伙,不通商也就不通商了,影響根本不會太大。
但問題在于,不論是三部女真,還是蒙元殘部,亦或者是李氏王朝,更甚至是眼下近在朱高燧咫尺間的倭國,都在進行一系列的改變。
其中改變最大的,幾乎就是建州女真了。
他們得到了通商的權(quán)利,也獲得了最大的實惠,并且還被大明深深地信賴,可以不斷地發(fā)展自身。
想想都知道,遼東那么大的地方,居然只是給了建州女真相應(yīng)的位置,其他人怎么活???
比如說野人女真,那些人現(xiàn)如今就在苦兀島上,之后將會被建州女真逐步的蠶食,乃至于征服。
等到什么時候大明衰弱了,他們不來才見鬼了。
更何況,眼下小冰河時期即將來臨,遼東那片區(qū)域又沒有迎來大開發(fā),更不是后世的北大倉,這些人活不下去了,會怎么做呢?
游牧民族能怎么做?搶啊!
大明簡直就是給了建州女真刀子,但是卻沒有給刀鞘的后果了。
刀鞘是什么?就是大明的律法啊。
給了建州女真那么多的好處,最終居然還不讓他們實行律法,更不被任何人限制,這不就是在養(yǎng)虎為患嗎?
當然了!
朱高燧幼年時的記憶證明,朱棣做的當真不錯,他只是沒有想到,那些跟野人一樣,而且對他卑躬屈膝的人,竟然會發(fā)展壯大到那種地步。
他也不會預料到,大明不經(jīng)歷改革,將會逐漸地衰弱下去,直到最后連曾經(jīng)看不上的人都打不過。
這,也是朱高燧出海的原因。
在大明,他絕對不可能改革成功,因為朱棣現(xiàn)在要做的是從政治上買好大部分人,進而承認他這個皇帝,包括但不限于把其他的小國國王也拉過去給他祝賀。
朱棣是一個聰明人,他太清楚那些文人想要什么了。
不外乎就是想要萬國來朝罷了,這也是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文人都想要看到的盛世。
所以為了穩(wěn)固地位,他可以給那些人一點好處,相比起來,也就僅僅只是一點點罷了。
但這么做,卻可以彰顯自己華夏君主的仁德,也是被文人不斷吹捧的。
就像是朱高燧做的這件事,他把人家三山國都給滅了,到時候文人不見得會怎么罵他呢。
滅了干什么?讓蠻夷小國好好活著,讓他們這些文人享受高高在上不舒服嗎?
這也是有證據(jù)的,比如說是永樂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可以直接掌握整個南洋的壯舉,消滅陳朝,設(shè)立郡縣。
他做的這件事,只要大明繼續(xù)保持下去,就算是到了十六七世紀,仍然也足以使得華夏保持領(lǐng)先地位。
但問題在于,朱高熾跟朱瞻基父子上位了。
仁宣之治嘛,沒有仁德怎么行呢?你看人家陳朝多可憐,把這里割掉割掉啦,文人立刻歌功頌德……
說實話,朱高燧嚴重懷疑那些人是不是收了陳朝官員的錢,不然這實在是不科學的啊。
南洋那么多的寶貨,那些大人就不動心嗎?
當真是最奇怪的一件事了。
順帶一提,當時南洋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了,三嶼就是一個實證,朱棣還封了一個總督在那邊呢。
很顯然,永樂帝是看重海洋的,但之后嘛……
海洋好像一下子就不值錢了。
那些大人居然開始吹捧奉還國家,以安社稷,復仁德之治……
這簡直就是開玩笑。
連個出??诙紱]了,仁德有個雞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