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第50章 模模糊糊的長勺之戰(zhàn)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九折肱 1469 2020-11-02 12:00:00

  模糊的長勺之戰(zhàn)

  齊魯屢構(gòu)兵,群黎嗟何罪。乾時役初休,背盟尋吝悔。

  曹劌有深謀,臨敵三鼓待。用柔消彼剛,避銳擊其怠。

  盈竭迭遷移,知止自不殆。戰(zhàn)勝斯一端,蒞政至理在。

  這首詩是清人感嘆長勺一戰(zhàn),曹劌勇謀兼?zhèn)?,挫敗了齊桓公的進攻,指出平民軍事家曹劌有“深謀”,善等待,善用柔,頗懂得“知止之道”。

  詩中表達了作者以老子的眼光評述曹劌,給予極高的評價。

  究竟是曹劌深懂老子而用之于兵,還是曹劌用兵之道暗合老子,不得而知。

  但是長勺之戰(zhàn)的確展現(xiàn)了曹劌的將帥風(fēng)度,顯露出名將智慧,有這等人才,魯國居然沒有在中原奠定霸業(yè),實在是費解。

  長勺之戰(zhàn)緣起

  襄公被弒,齊國內(nèi)亂,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展開君位的爭奪,最后以公子小白勝出,繼位即是齊桓公。

  當(dāng)初,魯國莊公扶持公子糾失敗,在干時這個地方與齊桓公發(fā)生沖突,魯國軍隊疏于防范潰敗而歸,魯莊公險些被捉。

  后來桓公兵臨城下,逼迫魯莊公殺公子糾,交付管仲。

  后管仲得鮑叔極力推薦,桓公任為國相,齊國稍安定。

  國內(nèi)安定下來的齊桓公咽不下當(dāng)初魯莊公扶持公子糾,意欲報復(fù)以泄心頭恨意。

  齊魯為鄰,任何一方要壯大國力,首先要擴張領(lǐng)土,特別是齊國背海依山,想要擴張領(lǐng)土兼并做大,必須要向中原發(fā)展,首當(dāng)其沖的便是魯國。

  想當(dāng)初,大周開國,封姜太公于齊,周公于魯,魯近齊遠,且齊為邊境,魯為周室宗親,齊為功臣,從擁周護周的角度上,魯國就是為了限制齊國做大才有那樣安排。

  但是姜太公因俗簡禮,把齊國搞的天下富足,諸侯紛紛前往學(xué)習(xí),稱為中原大國,富甲天下。

  后來至于齊僖公,可謂春秋小霸,天下皆服,襄公時期,齊國雖然漸弱,仍然在中原諸侯中有較高的地位,無奈襄公末期,國家內(nèi)亂,襄公被弒,齊國于是不再安寧,頗具頹勢,桓公即位意欲恢復(fù)齊大國地位,于是選擇了用兵魯國,發(fā)生了歷史上頗為著名的長勺之戰(zhàn)。

  左傳如是記載。(略)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便來自長勺之戰(zhàn)中曹劌的著名議論。

  但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找不到關(guān)于長勺之戰(zhàn)的任何記錄,只在諸侯年表中些微記載“魯莊公十年,齊伐我,為公子糾”。

  而長勺之戰(zhàn)的確是齊桓公報復(fù)魯國幫助公子糾才發(fā)動的,在史記中沒有記載這次戰(zhàn)役。

  而《春秋左傳》中卻詳細記載了“曹劌論戰(zhàn)”。

  另外史記中明確的收錄了“曹沫劫桓公”的柯地之盟,而在春秋中這次柯地盟卻沒有記載,非常有意思。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記載了曹沫,春秋卻沒有曹沫此人,只有長勺之戰(zhàn)中的曹劌。

  私以為,1、司馬遷否認長勺之戰(zhàn)的存在,不認為有曹劌此人。認同曹沫事。

  2、《春秋》為魯史,由孔子編纂,記錄了長勺之戰(zhàn),卻未曾記錄柯地會盟。未曾記錄曹沫劫桓公事。且齊魯紛爭的魯國三敗,也不曾有記。

  由此看來,歷史的記載過程中,史料的選編,無論是孔子還是司馬遷都有所選擇,有所避諱,有所否認,無論是出乎什么目的,都是在表達一些東西。

  后世王安石批評《春秋》是一部爛賬,有他的想法。

  歷史這個東西,現(xiàn)在人來看,不同的目的歷史有時候有不同的面目,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往往會成為現(xiàn)實政治的工具,需要什么便從它那里拿什么,或者讓它成為什么。

  長勺之戰(zhàn)是齊桓公稱霸天下中差不多唯一一次吃的敗仗。

  齊桓公繼位半年,剛剛?cè)蚊苤贋橄啵€未曾展開一系列軍政改革,管仲的想法,應(yīng)該“內(nèi)修政治、外結(jié)于國、待機而動”,反對這場戰(zhàn)爭,而桓公似乎迫不及待,結(jié)果吃了敗仗,也正是因為這次失敗,桓公徹底把國政交付管仲,任由管仲改革,自己樂得清閑,從此以后,齊國強大有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壯舉。

  長勺之戰(zhàn),挫敗了齊桓公,間接刺激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另一個成就了曹劌,但是曹劌此人在歷史史料中極為模糊,甚至曹劌與曹沫惹得后人爭議至今,沒有定論。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