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世家》·晉獻公·政治強人
晉獻公,晉武公的兒子,晉武公,完成了他的爺爺成師的事業(yè),曲沃代晉,然后找成師匯報工作去了,晉國交給了兒子晉獻公。
晉獻公這一輩子可謂多姿多彩,之后晉文公的崛起稱霸,可以說完全依賴于晉獻公的基礎。
傳統(tǒng)的謚法“獻”字,意義為“聰明睿智”,應該能體現(xiàn)晉獻公的這一生事業(yè)。
但是我們會自然聯(lián)想到漢末的皇帝,就是劉協(xié),漢獻帝,也得一個“獻”字,可看看劉協(xié),不得已禪讓給曹丕,哪里算得“聰明睿智”呢?
大概曹丕政權覺得劉協(xié)你乖乖的把位子讓出來,保住腦袋,夠聰明,好吧,給你一個“獻”字,這樣講倒是通的很。
但這個“聰明”可不是政治家的那種雄才偉略,是一種諷刺,你把你祖宗的事業(yè)完蛋了,“獻”給人家,開你的玩笑,要命還是要帝位,要命,你對了,你聰明,給你個“獻”字。
漢獻帝的“獻”跟晉獻公的“獻”截然不同,不可同義而語。
但是晉獻公在歷史上的名聲卻不好,歷史主要還是儒家來編記的,在晉獻公時期,儒家比較尊崇的一個人,就是公子申生。
晉獻公的兒子,最初的太子,因為在權位爭奪中失敗自殺而死的那個,其實太子申生也并沒有去主動的爭權奪位,而是貫徹了儒家“孝”的理念。
關于申生的“孝”,歷來有很多評價,贊揚的有,批判“愚蠢”的也有,在儒家那里,申生有他的地位。
大概也正是出了公子申生這檔子事,影響到了晉獻公的聲譽,得到一個“昏惑”的評語,說他因為一個女人,搞亂了國家,這個女人就是驪姬。
叔孫通:
“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shù)十年,為天下笑?!?p> 張九齡:
“昔晉獻公惑嬖姬之讒,申生憂死,國乃大亂;漢武帝信江充巫蠱,禍及太子,京師蹀血;晉惠帝有賢子,賈后譖之,乃至喪亡;隋文帝聽后言,廢太子勇,遂失天下。“
司馬貞:
“獻公昏惑,太子罹殃?!?p> 若申生不死,繼承晉君,晉國能否有后來的霸業(yè),不好說,連君位都能放棄,愿意以死來實現(xiàn)自己的“孝”,怎么有稱霸天下的野心呢?
儒家提倡這個,你也要知道,“孝”克己修身很好,圖強稱霸就不大行了。
好皇帝未必是好人,兩碼事。
你懂的。
晉獻公的家事放下不說,先看看晉獻公的事業(yè)。
晉獻公名字叫詭諸,很奇怪的名字,這是晉武公攻打詭諸獲得大勝,又生了兒子,于是命名,以此可見,晉國喜歡玩這些,因事命名,有這個傳統(tǒng)。
所以“仇”與“成師”的故事不過是一個巧合,沒有什么神奇玄妙。
對吧。
晉獻公的“聰明睿智”在哪呢?
一、對內加強集權
主要就是削弱宗親貴族勢力,驅逐群公子,這明顯借鑒于“曲沃代晉”,不再任用公族作為卿大夫,而是根據(jù)事功軍功擢升異姓人才。
士蔿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蹦耸贡M殺諸公子,群公子既亡奔。
晉獻公吸取了歷史的經(jīng)驗,鐵腕治國,政治都是帶著血的。
這樣作,內部加強集權,避免了政治派別,直接鏟除了有可能威脅到君權的其他公族政治勢力。
這是好的一面,但是晉獻公也不會想到,這卻開啟了另一種勢力的上升,即卿大夫坐大分權,也就是發(fā)展到末年的六卿行政,最后三家分晉。
這是晉獻公始料未及的,當然他的強硬手段需要即位者必須是政治上的強人,倘若繼位者暗弱,平庸,那么肯定此消彼漲,君權日削,卿大夫勢力日增,逐漸式微。
無論是任用公族,還是異姓功臣,其實結果都差不多,都是亂紛紛,為了權勢,都會鋌而走險。
自家人是這樣,父子相殺,兄弟相仇,異姓也如此,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千古人情一也。
讀史讀的是人情,而不是記住了多少歷史知識,還用你記?
就在那擺著,有P用?
二、對外“尊王”
尊王是一種姿態(tài),周王室已經(jīng)式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諸侯強者說了算。
春秋初期,不論是齊桓公還是后來的晉文公,他們稱霸多少都給周王一點面子,齊桓公做得比較徹底一點。
到了晉文公,面子我可以給,打你也要給我點里子,要錢要地,對周王呼來喝去。
晉獻公自然也懂得玩這些,該送錢的送錢,幫忙辦事,去朝見周王,跟周王室搞好關系,面子上給足了,就算背著周王室開疆拓土,打了勝仗,也拿出錢來分給周王。
周王也缺錢,想管也管不了,假裝不知道。
晉獻公的這些做法在諸侯中也贏得了一些贊譽,畢竟有錢又有勢力,做事方便。
各諸侯也愿意去去捧捧場,喊幾聲真好啊,又不花錢。
三、軍事擴張
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將下軍。
周禮制規(guī)定,諸侯國只能建一軍。晉獻公明目張膽作二軍,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周王自然還是假裝看不見。
整軍備戰(zhàn),其實對外兼并,這是任何一個要稱霸的國家必走之路,有地有人才會有勢力。
什么耿、霍等小國一律拿下,臥床之榻豈容他人酣睡,最著名的當然是“唇亡齒寒”的故事,也叫“假途滅虢”,說得是晉國周邊兩個實力比較強的國家,先滅虢,回頭把虞收入囊中,不跟你講什么信義。
荀息牽曩所遺虞屈產(chǎn)之乘馬奉之獻公,獻公笑曰:“馬則吾馬,齒亦老矣!”
回頭收拾完虞國之后,起初賄賂虞國的寶馬又回來了。
獻公笑了:馬還是我的馬,就是老了一點?!?p> 老謀深算,有這樣的強人,晉國不興才怪。
當此時,晉彊,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
晉獻公這么雄才大略,開疆拓土,惜乎當時中原有齊桓公,更勝一籌,加之晉國內斗一直并沒有停息,盡管具備了東進中原,霸天下的實力,但是晚年的晉獻公也有點志得意滿,愿意向溫柔鄉(xiāng)處找一些寄托,爭天下的野心也淡了。
晉獻公留給后代的便是一個富足強大的晉國,甚至可以說直接奠定了未來一百多年的晉國霸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