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家》·長平?jīng)Q戰(zhàn)·死局(上)
趙國決策層顯然沒有將與秦人的上黨之爭上升到存亡的高度,至少心理上不認為這次秦國會傾全國之力進行會戰(zhàn),如果有這個認識,估計上黨這塊燙手山芋不會拿過來,當趙豹建議上黨乃“無故之利”,不是好事,是大禍!有人揣測說趙豹是秦昭襄王的親戚,自然會有這般的勸說,是不是秦王的親戚不說,趙王也沒有聽取他的意見,趙王先問趙豹而不是問自己的弟弟平原君,想來以為趙豹是個老臣,應(yīng)該有見識。
趙豹的確有見識,了解秦人甚深,也看破了天下局勢。秦人南破楚,逼的楚國遷都一點脾氣都沒有,收巴蜀天下富饒糧倉之地,沒了對手,秦人很寂寞,兵鋒三晉挺進中原勢在必行。秦人的確如此。商鞅改革在前,大秦國勢日盛,天下無有匹敵,范雎獻遠交近攻之策在后,一統(tǒng)天下其勢已成。遠交齊,傾力滅韓,范雎蠶食天下的陽謀已經(jīng)上演。
閉門家中坐,喜從天上來。馮亭獻上黨,趙豹說是無故之利,大禍臨頭。有為趙王說者,秦趙早晚要決戰(zhàn),趙不拿上黨,秦控制上黨后下一個目標就是趙,與其等秦來伐,不如先占為己有,控制起來再說,趙國上下沒有意識到秦國之恨,誓要滅趙國。馮亭嫁禍成功??墒勤w王接受上黨的理由很是奇葩,“人懷吾德,何為無故之利?”自戀的很。如果趙王從戰(zhàn)略高度,從秦趙最終會決雌雄的角度來說,這個沒問題,倒是能顯示出趙王的魄力。但是一句“人懷吾德”露了餡,趙王確實是貪戀上黨之利。
秦人忙活了半天,果實被趙國撿拾了去,誰能受得了?自己找上門來,怪不得我們大秦不客氣了,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誓要出這口惡氣。秦人這仗打的義憤填膺,趙國有些理屈,不如秦人有拼命的心,發(fā)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東進的路上也只有趙國這難啃的骨頭了。
秦趙相比較,趙國全方位處于下風。趙國軍事仗著胡服騎射的余烈,精銳騎兵馳騁中原,野戰(zhàn)之雄強。遇到秦國就沒法子,上黨地勢坎坷,崎嶇難以奔馳,騎兵的優(yōu)勢難以發(fā)揮,“以勇氣聞于諸侯”的廉頗都不敢與秦國硬剛,要知道廉頗可是攻堅戰(zhàn)的高手,遇到秦國也只能固守壁壘,打起消耗來。
戰(zhàn)爭打的是國力,準確的說打的是經(jīng)濟,那時候就是后勤糧草。秦國有關(guān)中平原,巴蜀糧倉,運輸可陸可水,國內(nèi)獎勵耕戰(zhàn),平時兵就是民,不打仗都去老老實實種糧食,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全民皆兵,殺敵越多獎勵越厚,秦人的虎狼之師豈是虛名?反觀趙國,廉頗對壘秦軍三年,國內(nèi)已經(jīng)消耗不起了,向齊國借糧,齊國不給,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nèi)陰相殺食。近五十萬大軍的口糧問題解決不了,怎么打仗,何況對面是全國之力的百萬秦軍?
別說趙括,廉頗,就把樂毅、李牧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找來也束手無策,再會打仗也得吃飯。無可奈何,趙王撤回數(shù)敗的廉頗,換上趙括,轉(zhuǎn)守為攻,與其被拖死不如搏命,廉頗對壘的是王齕,并非秦國的主力,趙括替換廉頗也帶去了近二十萬兵馬,四十多萬大軍硬懟王齕,還是可以打一打的,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駐扎野王的白起暗自增兵王齕,此時的秦軍已是全部主力部隊,有百萬之眾,要知道兵力如此懸殊,趙括也不敢硬來,不敢硬來也得打,沒得飯吃了,結(jié)果就是深陷秦軍重重包圍,趙括戰(zhàn)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