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331章 治國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九折肱 1288 2021-01-24 21:25:00

  《齊太公世家》—治國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饼R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蓋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呂尚一行慢慢悠悠去封地,心中似乎并不情愿,幸得旅舍主人提醒,哪怕齊地再不好,也是自己的封地,如果丟失,自己豈不成了孤家寡人,很難向周主交待。于是連夜趕程,遇到萊國進攻,擊退萊國人,順利接管齊地。

  齊地是個什么地方呢?“齊地負海舄鹵,少五谷而人民寡”,靠近海,到處都是鹽堿地,土地少不長糧食,人口少,基本算是一個偏僻荒涼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而且近東夷,常遭受野蠻部族的侵擾,沒人愿意去。武王封呂尚在這,一方面他本身就是“東海人”,另一面,呂尚有本事,沒有別人比呂尚更合適鎮(zhèn)守周朝東面邊境。還有一點更為特殊,文化上與中原不同,管理起來非常困難。

  那么呂尚怎么管理的呢?

  《史記·貨殖列傳》:故太公望封于營丘,地舄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紅,極技巧。通盛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p>  《漢書.地理志》:“齊地負海潟(x剎)鹵,少五谷,而人民寡?!?p>  《鹽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p>  一、文化上因俗簡禮

  古老氏族,部落林立。偏處東夷,有他們的習(xí)俗,生活方式上與中原不同,禮儀制度上也不同。這樣給太公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如果強行施行周朝制度,勢必引發(fā)原著居民的抵觸,容易產(chǎn)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國安邦。呂尚很開明,并沒有把周人那套禮樂制度強加給本地人,而是入鄉(xiāng)隨俗,因地制宜。各種古老、野蠻的風(fēng)俗,比如兄妹婚,這在周人看來那是有違人倫的,但太公并沒有一來就大刀闊斧地改革,而是精簡禮儀,結(jié)合當(dāng)?shù)氐牧?xí)俗,安撫百姓。

  蓋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史記中的這個記載,也能看出齊國自太公行政之后,仍然保留著固有的一些文化,在人的命名上很顯然傳承著商朝時的特色。呂尚并沒有刻意的去摒棄這些,他把國家的重點放在經(jīng)濟建設(shè)上,至于文化上,采取了因襲舊制,漸而改之的態(tài)度。事實證明,太公的做法是正確的。

  二、經(jīng)濟上因地制宜

  面對自然條件惡劣,農(nóng)業(yè)資源稀缺,呂尚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fā)展黍、稻生產(chǎn)的同時,利用境內(nèi)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fā)展冶煉業(yè)、絲麻紡織業(yè)、漁鹽業(yè)等手工業(yè);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tǒng)的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商業(yè),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mào)政策。在這種“農(nóng)、工、商“三寶并舉的宏觀戰(zhàn)略指導(dǎo)下,齊國制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fā)展為雄居于東方的大國富國。

  三、得專征伐

  齊地在呂尚的治理下,逐漸富足強大。后來周成王行政,淮夷叛周,于是周天子令齊可代周王行征伐,輔佐天下。擁有軍事特權(quán),齊由此開始征伐叛周諸侯,不斷擴張領(lǐng)地,為后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chǔ)。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