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血海長平

第三章 勝敗有憑

血海長平 荊楚刺客 1553 2020-10-16 23:25:00

  趙和秦其實是同一個祖先。曾為殷帝戌駕車,他的后代蜚廉有2個兒子其中之一叫惡來其后代為秦人。惡來弟弟叫李勝,其后代為趙人。

  趙世的后代趙衰跟隨晉文公重耳逃亡19年,晉文公重耳之所以能重新返回晉國,并坐上霸主之位,趙衰功不可沒。重耳當上晉文公后任命趙衰為原大夫。趙家的勢力初步形成,其孫趙朔經歷景公三年的趙氏滅門案,險些滅種,僅留下孤兒趙武一人。重新振興家族,直到趙襄子繼位,與韓,魏共同滅智分晉后50年,趙家才正式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國,至此春秋結束,戰(zhàn)國開始。到趙武靈王時期,進行改革強國,學習戎狄軍事,穿著戎狄服飾。加強騎射,改革后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才開始和秦國正面交鋒,不依靠合縱,趙武靈王自己就想過從北邊去滅秦,這在整個戰(zhàn)國200多年的歷史里,可以算的上是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而此時的趙國實力達到鼎盛,也是山東六國里唯一一個敢和秦國過招的國家。

  秦國的首任族長襄公則是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后,為數不多的救援勢力之一,雖然周幽王最后還是死了,西周也覆滅了,但幽王之子平王卻建立了東周,并且把秦這個部落視為救命恩人,封岐山以西的土地于秦,從此,秦這個部落第一次作為一個諸侯國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到了穆公時期又不斷的東擴地盤。稱霸西戎,基本形成了后來的秦國。歷經幾百年,一直到秦孝公時期,重用衛(wèi)人商鞅,實行變法讓秦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迫使山東六國合縱抗秦。直到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時期,實力達到頂峰。

  秦,趙兩國都是經歷了春秋,戰(zhàn)國幾百年的洗禮蛻變,成為的超級強國(春秋時期為晉)。他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都經歷了陣痛和巨變??梢哉f是兩個歷史悠久的超級強國,在長平之戰(zhàn)以前,秦趙兩國的實力大體相當,如果硬要分出高下,只能說秦略強于趙,可趙也是不落下風的,這一點從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場交鋒的結果來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而真正拉開兩國之間差距的就是這場長平之戰(zhàn),而長平之戰(zhàn)的勝敗絕不僅僅是趙國戰(zhàn)略換將這一個原因導致的,趙括的悲劇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導致趙國失敗的原因是他的改革不力。趙國的改革是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需知胡服騎射只是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而并沒有觸及到他的根本--農業(yè)。趙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業(yè)的薄弱,從古至今的戰(zhàn)役都是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拼的不僅僅是軍事,更是后勤。一場戰(zhàn)役的成敗也是多方因素綜合造成。有時候軍事甚至只占一小部分。本來長平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是在趙國的領土,也就是今天山西的高平,可是當廉頗受挫而采取了3年的對峙策略以后,趙國先于秦國出現了斷糧的情況,趙軍被圍46天而降也是斷糧導致的,而為什么同樣相持了三年之久的秦國卻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呢,要知道秦國是勞師遠征,他們在糧食運輸以及消耗,后勤補給上的困難都是遠遠超過了趙國的,可最后先撐不住的居然是趙國。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而后追根溯源了,讓我們來看一看秦國的改革-商鞅變法。他將秦國本土的農民全部抽調去補充軍備,而利用其地廣人稀的優(yōu)勢靠國家政策來吸引山東六國,尤其是鄰國晉國的大量農民到秦國來種地,再利用20級軍功爵制充分調動前線將士的積極性,造就了一支虎狼之師。既加強了軍事,又兼顧了農業(yè),所以在這場生死對決當中,秦國的軍糧毫不缺乏,可以說在戰(zhàn)爭儲備上是完勝趙國的。

  趙孝成王其實并不昏庸,實在是廉頗的拖延戰(zhàn)略使得本就無糧的趙國雪上加霜,更加無法支撐下去,他急需一個人來改變現狀,哪怕這個人是外人口里的紙上談兵,不堪大用。而秦國的反間計用的恰到好處,正好給了趙王一個換廉頗的理由。易將也是萬般無奈之舉。

  秦趙兩國纏斗數年,最后與其說是戰(zhàn)爭的失敗,不如說是改革的失敗,國策的失敗。而山東六國的態(tài)度依然是觀望,甚至是落進下石。試想,一個國家的滅亡豈是一場戰(zhàn)役,一次換將能造成的?

  行將末路,令人嘆息!

  長平之戰(zhàn)以后38年(公元前222年)秦國攻占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徹底滅亡。

  -全篇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