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結束后,李顯一登基,就獎賞了功臣。
其中,張柬之等五位大臣,被封為宰相;上官婉兒被封為婕妤;李旦封了安國相王;太平則成了鎮(zhèn)國太平公主。
此外,李顯當然不會忘記韋月,他永遠記得,當初韋月剛剛嫁給他,還沒過上幾天好日子,他就被流放了,韋月跟著他,也是吃盡了苦頭。
在漫長的艱難日子里,是韋月一直陪著他,不僅給他生兒育女,而且在李顯恐懼母親,動了自殺的念頭時,也是韋月及時制止他,安撫他,這才保住了他的命,也讓他能等到今日,重新坐上皇位。
身為一個男人,應當信守自己的諾言,李顯沒有忘,他當初對韋月做出的承諾,他曾說過,若是他能重新過上好日子,一定會盡力彌補韋月,會待她好。
終于,韋月多年前沒能完成的夢,如今終于得以實現,她成了后宮之主,這還不算完,李顯竟然還讓她垂簾聽政。
而韋月說的每一句話,對李顯來說,都是舉足輕重。
獎勵完所有的功臣,韋月對李顯說的一番話,讓他深感不安。
韋月對李顯說道:“陛下,如今你大肆獎賞那些功臣,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只怕今后會對你形成威脅!”
隨后,李顯馬上提拔了一批道士,讓他們在輿論上給予自己充分的支持,還提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舊臣,在政變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功臣們,頓時覺得被冷落了。
以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馬上向李顯上疏。
上疏的內容就包括:讓韋月專心后宮之事,不要越權去管前朝的事;讓李顯把那些提拔起來的道士,全部殺掉,認為他們是迷惑君王的人。
桓彥范也是神龍政變的重要功臣之一,他想要提拔自己的親信,于是在面見李顯時,這么說道:“陛下,臣的大舅子,其實也參與了此次政變?!?p> 桓彥范的用意十分明顯,他滿懷希望的說了這話,還期盼著李顯能給他這位大舅子一官半職。
李顯雖不贊同桓彥范的話,可桓彥范巧舌如簧,非說他們二人是通過書信,一起來謀劃了政變的事,李顯迫于無奈,只能如桓彥范所愿。
可因為這樣,李顯心中更是認為他們功高震主,想要培植自己的勢力。
李顯對太平和李旦避而遠之,開始拉攏武家的人。
武攸暨被提拔為親王。
太平心氣不順,故意來嘲諷武攸暨。
“恭喜你啊,王爺。”
武攸暨知道太平心里不舒服,一言不發(fā)。
太平不喜歡武攸暨忍讓的模樣,她認為這是窩囊。
她又問武攸暨:“你說,我和旦哥哥,如此盡心竭力的幫他,最后怎么反倒為你們武家做了嫁衣?”
武攸暨答道:“公主是聰明人,自然是明白的?!?p> 太平笑出聲來,“不就是怕我們的風頭蓋過他嗎?若沒有我們,他也當不成這皇帝!”
武攸暨:“我只是順帶的,做不做親王對我來說都一樣,公主你是最清楚的,我對權勢一點興趣也沒有?!?p> “是啊是啊,你就是個窩囊廢!你要不是這么窩囊,我也不會讓你做駙馬了,你不感興趣,可武三思可是有興趣的很??!”
提起武三思,武攸暨微微皺眉,猶豫半天,還是告訴太平:“公主,武三思同上官婉兒有來往。”
太平愣了一下,問:“你這句有來往,是什么意思?”
武攸暨答道:“就是男人和女人的關系?!?p>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讓太平如夢初醒。
她又問:“什么時候的事?”
“早在政變之前,可以說,她是做好了兩手準備?!?p> 太平的腦袋嗡嗡直響,片刻后,她才說道:“是啊,她可是上官婉兒,是我小瞧她了!”
上官婉兒是何等的聰明,李家三兄妹都以為,她幫了他們大忙,卻不知,在同一時間,她也和武三思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男女關系,她早就給自己留了退路,而在太平又聯想到,上官婉兒之前還與張昌宗也有曖昧關系,她終于明白,不論最后是哪一方獲得勝利,上官婉兒都是運籌帷幄,不會有任何的損失。
上官婉兒成了李顯的婕妤,她看穿李顯的心思,知道他根本不相信李旦和太平這些功臣,既然他想要拉攏武三思,而她自己又與武三思有這層親近關系,自然要推波助瀾了。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上官婉兒便把武三思引薦給韋月,韋月與武三思也勾結在一起。一段時日后,武三思與韋后之間的不堪行為,在宮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李顯卻無動于衷,仍然親近武三思,時常親自登門拜訪。
朝中大臣們實在看不下去了,紛紛上疏,要求李顯斥責韋月,不要縱容韋月繼續(xù)同武三思勾結,李顯不但不聽勸告,反而將這些上疏的大臣進行懲治。
李顯的這些異常舉動,讓太平有了戒備心。
太平為了讓李顯認為她沒有威脅,做了一件讓人出乎意料的事情。
她竟然和寺廟里的一個和尚吵了起來,究其原因,就為了爭奪區(qū)區(qū)一個水碾。
此事,當然是太平無事生非,畢竟那水碾原本就在寺廟中,這都是太平計劃好了的。
因為太平實在太過無理,最后這水碾還是物歸原主了,太平這么做,當然不會是為了一個水碾,她如今已是家財萬貫,又怎會在乎一個水碾呢?
她這么做,無非就是想讓李顯以為,她想要的只是錢財,而不是權勢,只有這樣,李顯才能對她放心。
一方面,太平讓李顯安了心,另一方面,她利用富可敵國的財富,去結交有才華的人,把他們全都招攬到自己的門下。
李顯把張柬之為首的五個功臣全部流放到嶺南,武三思害怕他們再次崛起,說服李顯將他們殘忍殺害。
李旦和太平變得更加小心翼翼。
這時,李顯的兒子李重俊,萌生了謀反的念頭,這一切的起因,與韋月和安樂公主脫不了關系。
李重俊本就不是韋月的親生兒子,韋月待他十分刻薄,韋月的女兒安樂公主也經常欺負他,李重俊這個太子當的是極其的窩囊。
這也就罷了,安樂公主竟然向李顯提出,讓李顯立她為皇太女,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啊!
但是,安樂公主從小耳濡目染,前有武曌這個做奶奶的,當了女皇帝,號令天下;后有她的母親韋皇后,垂簾聽政,光明正大的插手政事。
這就讓安樂公主有了對權力的渴望,她不甘心只是做個普普通通的公主,她也想站在權力頂端。
嗣圣元年,李顯被廢,一路顛簸,韋月當時懷了身孕,動了胎氣,在路上生下一個女兒,這就是安樂公主。
安樂公主出生時,連塊裹著她的布都找不到,李顯只得脫下衣服來包裹她,也因此,安樂公主的小名就叫李裹兒。
安樂公主遺傳了韋月的美貌,甚至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李顯總覺得讓她吃了苦,所以總是想盡辦法彌補她,也未曾對她好好管教,這也就讓安樂公主養(yǎng)成了嬌縱任性的脾性。
不僅如此,安樂公主還同韋月一樣,在男女關系方面并不安分守己。
在她得知父母可能要將她嫁給武崇訓時,她不顧體面,竟私下與武崇訓相見,又和武崇訓發(fā)生了關系,安樂公主未婚懷孕不得不下嫁。
若是換了其他的公主,斷然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來,安樂公主即便如此,李顯和韋月也從來不責罵她,長此以往,她自然而然就認為,不論自己再怎么胡鬧,也不需要承擔任何的后果。
李重俊在別人眼里是尊貴的太子殿下,可在安樂眼中,卻跟個奴才沒什么區(qū)別,安樂平日里就稱呼李重俊為奴才,李重俊心中憤恨,卻又拿她沒有辦法,任誰都知道,李顯無條件站在她那一邊。
原本,李重俊想著忍忍也就算了,即便韋月和安樂公主再不喜歡他,安樂公主無數次的羞辱他,這也改變不了,日后他會成為一國之君的事實,天下都是他的,忍忍又會怎樣呢?
然而,一切就從安樂公主提出要做皇太女的那一刻改變了,李重俊再也無法坐以待斃。
于是,景龍元年七月,李重俊聯合大將軍李千里、李多祚、李思沖等人,率左右羽林軍三百余人發(fā)動兵變。
武三思與武崇訓父子首當其沖被殺掉。
韋月與李顯向玄武門逃跑,李多祚率軍趕到,被士兵攔住。
李顯為了活命,對著幫助李多祚的士兵們說道:“你們都是我的衛(wèi)士,為何要作亂?若能歸順,斬殺李多祚等,將長保富貴。”
士兵們反向倒戈,這次政變以失敗告終。
因為政變失敗,李重俊逃到了終南山。
他怎么也不會想到,就在他停下來休息時,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幾個羽林軍將他殺害,帶著他的頭顱回去領賞了。
自從李顯對太平有所猜忌后,太平已經許久未進宮了,李重俊的這事,她也是不聞不問,整日只待在家中,她不是閑著無事可做,而是忙著培植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