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成長1997至2020

第七卷

成長1997至2020 魄淵蠹魚 12349 2021-01-16 16:59:04

  《成長》第七卷(全九卷)

  第六個滿月宴啦,半年前的自己還好嗎?

   8月12日

  轉(zhuǎn)眼半年過去啦,

  第六個滿月宴。

  不知不覺借了大家180分鐘,

  三個小時,

  對于我來說,

  差不多花了180個小時。

  每一篇別看字少,

  從選題到寫稿再到定稿,

  偶爾寫一篇還行,

  但要持續(xù)180天……

  本來想煽情一下,

  但是我忍住了。

  『借我一分鐘』第一季我還會再做49天,

  第二季預計做120天。

  希望到最后別掉鏈子。

  這個號2019年11月24日出生,

  2020年2月14日第一篇推文發(fā)送。

  居然是情人節(jié),有點巧合。

  本來心理預期是想做30天,

  結(jié)果一直往后延長。

  其中有許許多多認識的,不認識的,見過面的,沒見過面的人給我鼓勵,讓我有勇氣做到現(xiàn)在。

  一直有人告訴我要多平臺發(fā)送,不能只在這里發(fā);也有人說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做來干什么。

  有輸入才會有輸出,

  我把這公號看成是一個倒逼自己不停輸入的地方,

  在此過程中,我收獲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

  是不是有點傻?

  只要有一個觀眾我就表演,

  如果沒有我就排練。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從表現(xiàn)到方法再到現(xiàn)在的舉例子。

   8月13日

  前幾天(8月10日和8月8日),

  我分別說了有關(guān)生活黑客的方法和表現(xiàn)。

  “黑”進自己的系統(tǒng),外包和灰色地帶,

  然后擁有一個新系統(tǒng),不斷地迭代,

  說人話無非是自我完善。

  其實自我完善這種精神古已有之,

  無論雅典哲學、印度佛教,還是中國的道教和儒家,

  從來都不是大家探討一下理論的事情那么簡單,

  而是身體力行,超凡入圣。

  文縐縐的話,

  舉幾個例子。

  孟子善于“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本杰明·富蘭克林有個小本本給自己記道德賬;

  曾國藩每天必須靜坐、必須讀史書、必須寫日記。

  這一篇是我的第181篇,也算是小小的生活黑客吧,

  最早的黑客大牛應該是達芬奇,

  從設計大炮,宮殿,裝甲車輛,組樂團,到研究光學,力學,人體解剖學……

  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認知,比牛頓早200年提出重力學,給100年后伽利略和培根的科學研究做出了啟示。

  因蒙娜麗莎被人熟知的達芬奇,

  那幅畫一共畫了16年,而且直到達芬奇去世也沒有完成。

  向這些大牛致敬,

  黑客思維。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先聊情緒。

   8月14日

  八月過半,小周末,

  清單體又來了。

  看到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

  聊天,先聊情緒。

  情緒有好有壞,

  感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挺浮躁的,

  過去21天我參加了一個非常需要時間的培訓班

  ——插花,目的之一是磨一磨我的性子。

  蹦極攀巖滑翔傘去不了,

  那插花剪紙十字繡總歸要試一試。

  好,拉回來,

  既然聊到情緒,

  那我們深入一點。

  內(nèi)心負面情緒是自我壓抑所造成的,

  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使得我們多愁善感而又脆弱,

  渴望獲得關(guān)注,獲得認同,又不得關(guān)注,無法認同,

  所以負面情緒出現(xiàn)。

  給個行動指南吧:

  一:恢復理智與情緒之間的平衡。

  二:重建社會聯(lián)系和支持系統(tǒng)。

  三:努力提升自己認知與格局。

  四:直面創(chuàng)傷,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振作。

  五:找到創(chuàng)造小確幸的方法。

  六: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掌控自己,建立自身的安全感。

  就這么多吧,

  能掌握一條也夠用了,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這種思想是不是很危險?

   8月15日

  今天是2020年的8月15日,

  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75年。

  然后我還雞賊地查了一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間隔了21年。

  都說亂世出英雄,

  這種思想是不是很危險?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的標志是日本無條件投降。

  說起日本人,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人非常注重禮儀,

  一天鞠800個躬不說,連他們的說話方式也特別地……特別。

  比如去超市,我們問服務員:

  “有西紅柿嗎?”

  但是日本人不這樣,他們會這么問:

  “西紅柿沒有了吧?”

  這是個否定句式,

  他們特別喜歡用已經(jīng)成為習慣了

  ,那是為啥呢?

  因為否定語態(tài)暗含著“沒有西紅柿”是常態(tài),是系統(tǒng)默認值”的意思,

  這樣一來,萬一真的沒有西紅柿,服務員也不至于太尷尬。(尷尬?)

  不過從這個細節(jié)看得出來,

  作為一個顧客,在服務員面前肯定是占優(yōu)勢地位的,

  可說話都尚且如此在意別人的心情,

  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的注重,實在是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程度。

  是不是覺得我會說點什么義憤填膺的豪情壯語?

  我偏不。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有一面鏡子也挺好。

   8月16日

  接著上次的話題,

  昨天我們說到了日本,

  說到了他們關(guān)于禮的嘆為觀止,

  今天我們再延伸一下。

  大是大非的事情我們要銘記,

  也要反思。

  在日本有一個奇怪現(xiàn)象:

  日本各類中介特別多,

  不僅相親要靠中介,就連企業(yè)解雇員工之類的事情也是中介解決,

  總之,各種需要交涉的事務,明明當事人面對面辦起來最簡便,

  卻偏偏要走迂回路線,委托中介代理。

  簡單粗暴和迂回婉轉(zhuǎn)的區(qū)別,

  夠靦腆的,

  那為什么呢?

  因為當事人直接交涉的話,想拒絕的一方不好開口,被拒絕的一方也會感到坐立不安,如果有個中間人,尷尬也就不容易發(fā)生了,中間人在這里就有了禮儀上的意義。

  事情肯定比我上面說的要復雜得多,

  至少這是一個方面。

  其實就是個面子問題,

  粗獷豪放的人蓬頭垢面,

  要不邋遢,要不有個性,

  臉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

  為悅己者容。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自救。

  8月17日

  又是全新的一周。

  上周我學到了一句話:

  別表態(tài),少站隊,多反思。

  上周也是我第一次遭受到了網(wǎng)絡暴力。

  在準備寫這一篇的時候,

  我還特意看了鏈接,

  3.6萬點擊,100多條評論。

  當然里面有好有壞,

  但第一次被這么多人罵,

  有種想逃避的沖動。

  那篇評論的主要內(nèi)容我至今都不敢看。

  只能安慰自己,拿一句毒雞湯:

  有人罵,說明已經(jīng)紅了,

  說明別人對你有期待,

  不然連罵都懶得罵。

  還有一個清單,

  如何安慰一個人?

  第一,先了解對方的情緒和感受,不用提任何解決方案。

  答:驚恐害怕—憤怒想解釋—冷靜調(diào)整自己。

  第二,如果覺得自己理解了對方的感受,向他確認一遍。

  答:自我和解。

  第三,主動詢問對方“我可以為你做些什么,或者你希望我為你做點什么”。

  答:向前看,在虛擬世界人的記憶比七秒還短,用事實說話,

  我希望你能提醒我:

  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8月18日

  上星期被心理咨詢師“罵”了,

  當時蠻生氣的,

  想著有長篇大論反駁他,

  結(jié)果隨著時間的推移,

  我居然不想解釋了。

  他說的對嗎?有道理。

  他看到的是全部嗎?不是,

  所以他說這是個長期的過程。

  澄清一下我心理可沒病,

  不過好像有病的人都說自己沒病,

  管他呢。

  心理醫(yī)生分兩種,

  一種讓你不斷回憶過去,一種想方設法讓你忘記過去。

  不行,再說下去,真的以為自己有病了,

  不過實話實說,他是少數(shù)幾個“罵”我我還愿意聽的人:

  站在人性的角度解釋,沒有偏袒任何一方。

  今天寫得很空,是不敢寫得太細,

  他說:人生有三大錯覺:

  股市要漲、房價要跌、TA還愛你。

  1.不要下套。

  2.“做到”是真正的港灣,真正的放松。

  3.不要喊口號,同甘之余也要共苦。

  以前想得太少,

  格局太小,

  也許現(xiàn)在也不大。

  愿每一年每一天的你都能奔走在熱愛里,

  愿有情人終成眷屬。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地的盡頭是海。

  8月19日

  想寫這個話題很久了,

  只是覺得不夠火候。

  今天臺風,

  發(fā)現(xiàn)我們挺渺小的,

  還有病毒。

  感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就像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最初,認為世界就是目力所及的地方;

  慢慢的,認為天圓地方,地的盡頭是山;

  后來發(fā)現(xiàn)還有海,還有另一片土地。

  在這個過程中,地球是中心;

  后來知道太陽是中心;

  再到后來,發(fā)現(xiàn)根本不知道中心在哪兒;

  于是作為“之一”的“我”,

  重新認識了當初那個“唯一”的“我”。

  最初,認為自己是世界,連目力所及的勇氣都沒有;

  后來和周圍人比,因為認識了世界的規(guī)則是零和博弈,非此即彼;

  再到后來,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人在乎;

  那只是一個面,由多個面組合在一起才是一個“人”。

  然后重新認識自己,

  重新了解他人,

  重新理解“你”、“我”、“Ta”的關(guān)系。

  這一篇的靈感來自兩個小朋友吵架,

  正處于所有東西都屬于“我”的階段。

  想到一句話:

  競爭意識削弱競爭力。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哪怕手上是一副爛牌。

   8月20日

  手上有一副牌,

  沒到終局之前都不知道這是好牌還是爛牌,

  咬咬牙,

  別下牌桌,

  這不丟臉。

  看到一個非常意思的思想實驗:

  黑箱子里有100個混在一起的黑球和紅球,

  你會摸出哪個球?

  黑球還是紅球?

  你可能說我不知道將摸出哪一個,

  這是“無知”;

  如果你知道這100個球里,有70個黑球,30個紅球,

  你還是不知道將摸出哪一個,但你知道摸出結(jié)果的概率,

  這是“對無知的已知”。

  當球不知道的時候是無知,你還會行動嗎?

  當知道模糊的概率的時候,你敢行動嗎?

  有一句話說:

  模糊的正確遠勝于精準的錯誤。

  方向?qū)α耍毠?jié)隨時調(diào)整,

  目標刻在巖石上,方法寫在沙灘上。

  還有另外一個黑箱子思想實驗:

  有100個球,其中一半是黑球,一半是紅球,

  還有一個黑箱子和一個白箱子,

  請問如何分配才能讓抽到黑球的概率是100%?

  答案挺巧妙的,有興趣的可以在網(wǎng)上搜一下。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遇事想后果。

   8月21日

  小周末,停更了一周的清單體今天繼續(xù)。

  聊一聊預期思維,

  我想來想去,

  有一句直白的話:

  遇事想后果。

  圍繞預期思維我有以下三點認識:

  1.建立清晰的目標。

  預期思維不是簡單的希望或者愿景,不能只提供模糊的方向,而要有清晰的結(jié)果,用這個結(jié)果來影響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呼應我昨天的話題)

  2.圍繞預期調(diào)動周圍資源來實現(xiàn)預期。

  舉個例子,我身邊朋友戒煙的例子:在開始戒煙的時候高調(diào)宣布,這樣周圍的人都可以作為“監(jiān)督者”,

  這其中還有自己的心理作用,這么做主要是在周圍給自己施加壓力,讓自己能夠時刻繃住那根弦。

  3.預期一旦建立要時刻自我強化,就像“催眠”一樣。

  預期以后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從現(xiàn)在開始就開始過那樣的人過的生活。

  預期思維的本質(zhì)是要對生活有一種掌控感,

  隨時調(diào)整方案,

  有plan b。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所有的創(chuàng)造都來自于毀滅。

   8月22日

  在上兩周的清單體,

  我分別說了“求助”、“溝通”、“相處”和“幫助”,

  構(gòu)成了我的護城河,

  我會時不時翻看自己的內(nèi)容,

  也會不斷迭代。

  這一次我們再聊一回“幫助”。

  《孟子》中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這句有點突兀,

  說回“幫助”吧。

  其實不管是男女關(guān)系,還是其他任何人際關(guān)系,

  我一直恪守一個很簡單的原則:

  幫助別人的時候,

  善良就是目的,

  施恩不求報,

  求報必心寒。

  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

  不管對方是什么人,我們在幫助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自我的強大,

  這本身已經(jīng)是對自己足夠好的獎賞了。

  如果我們在幫助別人時還要求別人回報,

  這就不是幫助,這只是一項投資,

  說難聽點就是交易,

  而投資,就有失敗的可能性。

  最后說一個我新學到的點:

  所有的創(chuàng)造都來自毀滅,

  面對無常,擁抱所有的不確定,

  但同時也要滿懷希望。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保持好奇心。

   8月23日

  這一周學到了兩個新名詞:

  馬太效應和漢龍?zhí)甑丁?p>  接著昨天的預期思維,

  今天我們聊一聊發(fā)散性思維:

  1,每一個人都會成為某個領(lǐng)域的能人。

  貝多芬,莫扎特是音樂屆的能人;

  畢加索,莫奈是藝術(shù)屆的能人;

  喬丹,科比是籃球界的能人;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屆的能人。

  2,每個人都是生活里的創(chuàng)造者。

  周有光五十歲從經(jīng)濟學轉(zhuǎn)向語言學,被外界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郭建龍從it技術(shù)人員,轉(zhuǎn)向作家,親身游歷非洲17個國家,寫了《穿越非洲兩百年》;

  阮一峰是it圈知名技術(shù)博主,也是一名譯者和經(jīng)濟學博士。

  3.保持好奇心,保持創(chuàng)新精神,

  為了求知而求知,就有可能改變?nèi)松酥粮淖兪澜纭?p>  平庸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

  希望尋求完全的確定感,

  尋求一個固定不變的人生,

  因為害怕變化。

  可是,

  “所有的好事情,都是通過改變發(fā)生的?!?p>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總有人曾經(jīng)做過一些事情。

  8月24日

  不管未來的不確定性有多大,

  總有人曾經(jīng)做過一些事情,

  讓我們能夠重溫過去的美好。

  又是全新的一周,

  接上前兩周的話題(這思維也夠跳躍的),

  還是清單體,本該在周末才寫的,

  但再拖下去我怕我都忘了。

  先扯點題外話:

  從上周開始,

  又有點像我一開始做公眾號的時候了,

  焦頭爛額,視頻真的不好做。

  好,拉回來,

  我非常喜歡這個話題,

  “黑客”。

  關(guān)于“黑客”的藝術(shù):

  1)運用工具和竅門——啟動系統(tǒng);

  2)一定要有方便好用的捕捉工具;

  3)建立日程表和行動清單;

  4)設立專項事務清單;

  5)設立參考系統(tǒng);

  6)在室內(nèi),室外,和中間地帶建立有效的工作臺。

  借用漢龍?zhí)甑兜哪蔷湓挘?p>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小時候我們喜歡色彩鮮艷的,五彩斑斕的,

  顏色越豐富越好看,巴不得把所有顏色放在一張紙上;

  然后在某個時間點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

  已經(jīng)不喜歡復雜了。

  黑客思維也是如此。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9月22日

  按下暫停鍵是為了更好地開始,

  感謝你一路以來的陪伴與支持,

  我們9月25日再見。

  9月23日

  今天是9月23日,

  距離2020年結(jié)束,

  還剩下100天。

  你敢反問嗎?(Ⅰ)

   9月25日

  嗨,好久不見。

  挺佩服那些日更1000多2000多天的人,

  至少證明了三點:

  第一,現(xiàn)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不是100年前那個靠單打獨斗就能成功的時代,擁有一個團隊非常重要。

  第二,人懶開是有條道的,心中的弦一但松了再上回去就難了。

  第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間是補不回來的。

  再補充個第四吧,雖然時間補不回來,但是時間會以另一種方式帶給我們更多的東西,

  比如按下暫停鍵有時候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看到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有位高僧被邀請到一個村莊講佛法。

  講臺上,高僧問村民:“你們知道什么叫佛法嗎?

  ”村民回答:“不知道!”

  高僧說:“既然你們什么都不知道,那我暫時沒什么好講了。”于是他走了。

  第二次,這位高僧又被請到這個村莊,高僧還是問了同樣的問題,村民們有了第一次的經(jīng)驗,

  就回答說:“我們知道。”高僧說:“既然你們知道了,那還請我干什么?”于是又走了。

  第三次,高僧又被請來講佛法,這次村長早有防備,知道高僧還會發(fā)問,

  就要求一半的村民回答不知道,另外一半村民回答知道。

  高僧第三次被請來后,果然問了同樣的問題:“你們知道什么叫佛法嗎?”

  下面的村民一半說知道,另一半說不知道。高僧說:“知道的告訴不知道的就可以了。”于是又走了。

  到了第四次,高僧又被邀請來,還是問:“你們知道什么叫佛法了嗎?”終于有個年輕人嘗試著反問高僧:

  “大師,您說什么叫佛法呢?”高僧微微一笑,于是開始坐下講佛法。

  這幾年佛學在西方挺盛行的,

  比如喬布斯對佛學就很感興趣,

  甚至美國一批認知科學家、進化心理學家,還動用腦科學實驗,

  研究冥想和內(nèi)觀,討論“無我”和“五蘊”。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為什么不解釋?(Ⅱ)

  9月26日

  時隔一個月后重新登陸這個賬號,

  本能反應總想解釋點什么,

  無非就那幾點,

  想找借口,想找理由,

  想盡可能地對過去自圓其說。

  這一個月我有成長嗎,我有進步嗎,

  想起跳高的時候,總要先蹲著。

  昨天講了一個和尚的故事,

  今天換一個。

  還記得那句“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嗎?

  還記得那張月球腳印的照片嗎?

  “1969年7月,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走出,

  在月球表面留下人類登月的第一個腳印。”

  猜猜我想聊什么話題?

  ——不解釋。

  自從美國登月后,很多人都說是假的,是假的,是假的:

  什么旗子拍攝的角度不對啦,

  宇航員的影子不對啦,

  那個腳印的深淺不對啦等等。

  有趣的是美國NASA居然沒有出面解釋過,

  是嫌這些問題太低級不想解釋嗎?

  是覺得解不解釋意義都不大嗎?

  是研發(fā)太忙連解釋的時間都沒有嗎?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

  今天只是引子,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繼續(xù)。

  先射好,再畫靶子。(Ⅲ)

   9月27日

  有一句話:幾乎所有成功學中的“真實故事”,都是類似原理:

  先射好,再畫靶子,然后通過生動的講述二次創(chuàng)造。

  這不就是解釋嗎?

  文字一旦形成,意義就已經(jīng)不是自己的了,

  就像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

  幾天前我有想過解釋:

  這一個月發(fā)生了什么?我做了什么?為什么突然不更了?

  也有朋友私底下問我怎么了?

  這些關(guān)心我都收下了,可解釋嗎?

  確定一個人是否靠譜有一句話: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往大的說是閉環(huán)思維,往小的說是靠譜,

  昨天說了不解釋的例子,今天又說要解釋,你的心夠海底針的。

  過去,現(xiàn)在,未來,

  解釋都是在解釋過去,那么就讓它過去吧,我喜歡“以終為始”,

  從一個“不解釋”結(jié)束過去,開始新的解釋。

  再延伸一下:

  內(nèi)容,關(guān)系,需求,溝通三駕馬車,

  解釋是內(nèi)容,內(nèi)容是自我的,自我很多時候是不靠譜的。

  不說了,越扯越遠,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勵志故事有什么作用?

  9月28日

  這段時間也是近一年吧,

  在微信里總能收到許多好友給我發(fā)的鏈接,都是一些勵志人物。

  什么從人生低谷到巔峰啊,起初多么多么痛苦,然后戰(zhàn)勝困難,

  在文學技巧里這個叫:英雄之路。

  說的就是在小說文本敘事當中,總要給主人公設置幾個難題,然后戰(zhàn)勝難題取得成功。

  這樣拆解下來,是不是覺得故事很無聊?

  但是如《哈里波特》系列,《三體》系列,老舍百萬余字的《四世同堂》,

  和各種人物傳記,甚至大部分的電視劇、影視劇,都是這個套路。

  有點扯遠了,只想說,我看到這些鏈接的時候內(nèi)心是有點抗拒的。

  當然,

  我也非常感謝這些朋友給我分享的鏈接。

  有個成語叫感同身受,

  其實真不存在什么感同身受。

  我們覺得苦的事情,

  對那些身在其中的人不過如此,

  咬咬牙就過去了,

  就這么簡單。

  能宣揚這些品質(zhì)的人大部分是幸運者,

  內(nèi)心里尋求平衡,找到優(yōu)越感,

  然后反過來更加珍惜生活,

  這個,就是那些勵志故事的作用。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對人生的感悟”

   9月29日

  其實說這么多廢話的原因之一是想說

  ——我的公眾號終于可以個人認證啦!

  咳咳,矜持一點,

  因為上面說的還不是重點。

  微信個人認證是需要1-3個工作日進行審核的,審核我填寫的資料啊個人信息什么的。

  有趣的事情來了,當時我給公眾號寫的簡介是:

  “你的氣質(zhì)里,藏著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p>  是不是很文藝?

  結(jié)果有一天,

  我收到了微信公眾號客服打來的電話,

  大致內(nèi)容是問我要不要換成下面這段話作為我的介紹:

  “專注于個人對人生的感悟分享?!?p>  “對人生的感悟”

  絕了,

  我喜歡。

  除了這個重點外,

  還有另外一個事情,

  就是電話打來,

  工作人員開口第一句話就準確說出了

  四個字的正確讀音。

  簡直嚇我一跳,

  就像那個著名的鬼故事一樣:

  世界上只剩下我最后一個人,

  卻突然傳來敲門聲。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寫作的三重境界。

   9月30日

  寫作是什么?

  我不知道。

  昨天有人問我能不能傳授一些寫作的經(jīng)驗,

  我說我只是剛?cè)腴T的小學生,

  就像郭德綱說相聲,

  到現(xiàn)在還說自己只是小學生。

  不過我試著大概總結(jié)了寫作的三個境界,

  分別是:

  第一階段,一個人剛剛開始寫作文,寫得很稚嫩,這時候,是在初步學習這件事情,很講究文章的是非對錯。

  第二階段,學會了很多寫作的方法與技巧,把文章寫得花團錦簇、繁花似錦,非常華麗,這個階段,有點像我們開始學習世界上的科學理論,或者其他被證明可以有效解釋現(xiàn)實難題方法的階段。

  第三階段,如果能夠成為一個專業(yè)作家甚至大師,就會進入第三個境界叫「繁花似錦之后的返樸歸真」。然后這個“樸”,是質(zhì)樸的“樸”,是在講一個事物的本質(zhì),是在呈現(xiàn)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的方式。

  也正是《道德經(jīng)》里說的“大道至簡”。

  我還只是個小學生。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男人之間的友誼。

   10月1日

  這一篇比較自我,

  不過好像除了法律條文之外,

  文字都是自我的。

  前不久看于謙的采訪,

  不是那個《竹石》作者兩袖清風的于謙,

  而是和郭德綱說相聲的于謙。

  他說到男人之間的友誼,

  價值觀和理念很重要,

  甚至于各自的性格是否相同都并沒有那么重要。

  其中特別贊同一點:

  本質(zhì)上人都很難改的,

  而且也改不了,

  都特別固執(zhí),

  所以包容很重要。

  求同存異。

  那么,

  人和人之間的不同和不合怎么區(qū)分?

  真的有三觀不合嗎?

  我試著用我淺薄的三觀來理解三觀不合:

  1.不要認為你的三觀比別人更正確,更不要撩撥對方的敏感點。

  2.不要去跟人講理,而應該講故事。

  3.接受三觀不同,并尋找其中有用的信息。

  注意到細節(jié)了嗎?

  “三觀不同”而不是“三觀不合”。

  「差異」換個詞就是「多元化」,

  「三觀不合」換個詞就是「固執(zhí)逃避」。

  差異是普遍現(xiàn)象。

  想起韓寒的一句話:

  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就這樣吧,感謝你的到來,

  雙節(jié)快樂,

  明天見。

  第二個百日宴啦。

   10月2日

  有點激動。

  不知不覺已經(jīng)是兩百天了,

  根本不知道(200+30)天前的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自媒體創(chuàng)作中,無論是公眾號,抖音,小紅書,快手等等,

  日更180天,只是起步,

  日更365天,才剛剛及格。

  日更一年,夠挑戰(zhàn)的,

  我可做不來,不是自我設限,

  而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將我每天的這一個小時,

  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這里是湖,

  準備入海了。

  『借我一分鐘』第一季我還會再做44天,

  第二季預計做126天。

  哪怕第一季結(jié)束了,

  我還會持續(xù)在這里分享自己學到的新知識,新洞察,新觀點,以及個人成長的故事。

  那么對你有什么幫助呢?

  每周一更的清單體能給你實用價值和行動指南,另外還有一個不一樣的90后成長感悟和經(jīng)歷或許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情緒共鳴。

  截止到目前為止,

  200篇公眾號文章的曝光次數(shù)已經(jīng)超過了1萬次。

  這里面有你的一份力。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一旦停滯,是否能拿得起來?

   10月3日

  清單體來了。

  之前每周一次的清單體,

  有意地斷更了一個月。

  這樣很冒險,

  不說有可能損失多少的關(guān)注,

  那樣就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

  其實不然。

  我想說的“冒險”是手感,

  一旦停滯,

  還能否拿得起來?

  還是說會有別的東西出現(xiàn),

  文字上的,

  思想上的,

  無論是正向還是負向。

  好,拉回來。

  一個簡短的清單體,

  理解如何認識自己,

  理解如何認識別人。

 ?。?)當雙方價值觀不同的時,需要相互匹配認知。(呼應了前幾天關(guān)于于謙采訪的感悟)

 ?。?)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并尊重對方,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反思,當關(guān)系出現(xiàn)裂痕,需要反思自己在這段關(guān)系中的問題,試著從“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出發(fā),優(yōu)先做出改變。

 ?。?)勤于溝通,所有的人際沖突都與溝通的技巧與方式相關(guān)。

 ?。?)建立和解機制,沖突在所難免,應該提前設定好和解機制,及時阻止矛盾的升級。

  明天接著,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30天精華筆記10條。

   10月4日

  在8月25日-9月25日這段時間,

  我停更了,

  毫無征兆,

  就像之前數(shù)不清的請假一樣。

  不過也沒閑著,

  哪怕只有一點點進步。

  下面是我的十條學習筆記,

  不是金句,

  也沒有道理,

  只是感悟。

  本來想湊夠30條的,

  剛好一個月一天一條,

  但是發(fā)現(xiàn)我擠不出那么多東西。

 ?、俣唐诮煌雌猓簧煌慈似?。

 ?、谙M?,是最好的模型。

  ③寫情緒日記,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

 ?、軟]有真理,只有解釋。

 ?、菁词故窃谝粋€游戲里面,也要保持規(guī)則的簡單性。沒有最好的規(guī)則。往往越多的規(guī)則,就是越壞的規(guī)則。

 ?、藿o成熟學習者的建議:越是智者,越謙遜。

  ⑦收音機里的音樂,好在不可快進,不能點贊,不知其名。以及不能重放。

 ?、唷跋乳_后合”的提問方法,開放式問題開始,選擇二選一問題結(jié)束。

 ?、岚汛笞冃。堰h變近,把抽象變具體,用方言,用數(shù)字,情境、形象、情緒、故事、數(shù)字,這都是“抽象變具體”的常用小技巧。

 ?、狻笆暌院蟮哪恪毕M艾F(xiàn)在的你”做的事情就是正確的事情。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為“渣男”洗白。

   10月5日

  一直有人說寫的東西不夠深度,

  管他呢。

  第一次聽到“渣男”這個詞是在初中,

  然后一直對它印象不好。

  結(jié)果這些天看到一則對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的采訪,讓我對“渣男”這個詞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還有“綠茶”。

  人性本身就是個非常復雜的東西。

  好比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沃倫斯基一樣,按照現(xiàn)在的口吻來說就是渣男,但是把這么復雜的人物形象涵蓋為渣男,

  實在太幼稚了。

  他說:

  你活到一定年齡會發(fā)現(xiàn)人越來越復雜。

  一個人的特質(zhì)是由很多因素構(gòu)成的,

  是很“厚”的,

  絕非簡簡單單一個詞兩個字。

  感覺現(xiàn)在節(jié)奏太快,

  每當出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一種行為時,

  總希望自己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一種解釋。

  可人性不是公式,

  沒有標準答案。

  有一個詞叫單調(diào)化,

  我們越來越將我們看到的東西,

  所理解的東西,扁平和單調(diào)了。

  今天這篇有點掉書袋子,

  先這樣,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心魔。

   10月6日

  學生時代看四大名著有時是為了分數(shù),

  可慢慢長大重讀四大名著才發(fā)現(xiàn),

  有些道理只能讓時間來給予。

  甚至研究《紅樓夢》還延伸出紅學。

  記得考試的時候都不出《紅樓夢》文本,

  理由也很簡單,

  怕讀不懂,

  所以直到現(xiàn)在我也讀不懂。

  那就聊聊《西游記》。(硬過度句)

  還記得六耳獼猴嗎?

  那個和孫悟空長得一模一樣,

  而且連法術(sh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妖怪。

  明明知道自己是假的,

  為什么還敢去見如來?

  明末董說的《西游補》有類似的情節(jié):

  ……

  行者方才得脫,便唱個大喏,問:「翁長姓甚名誰?我見佛祖的時節(jié),也要替你注個大功勞?!?p>  ……

  行者大怒,道:「你這六耳獼猴潑賊!來耍我么?看棒!」耳中取出金箍捧望前打下。

  老人拂袖而走,喝一聲道:「正叫做自家人救自家人,可惜你以不真為真,真為不真!」

  突然一道金光飛入眼中,老人模樣即時不見。

  行者方才醒悟是自己真神出現(xiàn),慌忙又唱一個大喏,拜謝自家。

  看懂了沒?

  一體二心。

  六耳獼猴必須去見如來,

  那是孫悟空的心魔。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教堂和鳥。

  10月7日

  少數(shù)人知道我在寫書。

  這一兩個月以來,

  突然發(fā)現(xiàn)疫情也有個好處,

  強行讓人有了反思自己的時間,

  也讓很多人的生活軌跡發(fā)生了變化。

  比如寫書,

  我敢肯定,

  這個念頭如果沒有疫情,

  一定不會萌生,

  更不會行動。

  還不知道給書起什么名字,

  盡管自己想了很多,

  都不滿意。

  然后最近看到一句話,

  “書名是解決一個問題,

  把一種空泛的、

  大家說不清道不明的社會情緒用一個詞給說出來了,這就是一個好書名。”

  記得一位意大利詩人說過:

  語言像一只教堂尖塔上的鳥,

  它一直想站在尖塔的頂上,但又站不上去,

  于是鳥就繞著這個尖塔盤旋。

  鳥和教堂之間是有距離的,

  如何最大程度地使距離最小,甚至站在塔尖,

  這是鳥該思考的問題。

  用一個詞,

  把一種普遍的情緒精確地表達出來,

  是一種本事。

  那些每天寫五六千字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那個這個集。

   10月8日

  昨天說到給書起名字。

  接著到了晚上,

  就翻到了一些很奇葩的書名,

  都是大神寫的:

  中國香港地區(qū)作家董橋:《這個那個集》;

  中國臺灣地區(qū)作家林語堂:《我的話》;

  英國散文家貝洛克:《On Something》(聊點什么集)、《On Anything》(什么都談集)、《On Nothing》(什么都不談集)、《On》(談談)。

  這些還不是最奇葩的,

  還記得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嗎?

  它的原名叫: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Of York, Mariner: Who lived Eight And Twenty Years, all alone in an un-inhabited Island on the Coast of America, Near the Mouth of the Great River of Oroonoque; Having been cast on Shore by Shipwreck, wherein all the Men perished but himself. With an Account how he was at last as strangely deliver’d by Pyrats》

  以下是人工不智能翻譯:

  《約克水手魯濱遜·克魯索的生活經(jīng)歷與驚奇冒險:二十八年以來,他孤身一人居住在美洲海岸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臨近奧魯諾克河口;海難之后他被沖上海岸,成為唯一的幸存者;書中還講述了最后如何不可思議地為海盜所救》。

  論如何不動聲色地劇透,

  現(xiàn)在都是看臉的時代了。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好比KF了,是自愿的還是被迫的。

  10月9日

  今天是國慶加中秋回來的第一個工作日,

  然后就到小周末了,

  激動不。

  一周一更的清單體又來了。

  先來個小的。

  如何分清是主動的自我意志選擇,

  還是被動的消化信息后的自我說服接受?

  (啥意思?大白話說好比開房了是自愿的是被迫的,這小編說話一套一套的。)

  1、90%的人,和90%的情況下,是先射箭后畫靶子。

  2、在上帝看來,人就是一大群集體游動的魚。

  再來。

  如何避免陷入低水平的重復?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

  最怕的就是感覺一天都很忙,

  但是又不知道忙啥。

  低水平重復最大的危害是容易產(chǎn)生倦怠感,

  不斷內(nèi)耗自己的熱情,然后麻木。

  有一句話是制造熟悉的意外:

  1、不斷學習,包括學習新知識和與他人交流,不斷接收新信息,讓自己處于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

  2、不斷自省和總結(jié)。永遠不要滿足于現(xiàn)狀,認為“這就夠了”,而要不斷建立新的觀察視角,不斷試圖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解決方法。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失敗是上帝以不說的方式幫你逼近真相。

   10月10日

  昨天的清單體廢話特多,

  今天直接上,

  簡單粗暴。

  怎么給自己做規(guī)劃?

  規(guī)劃是指大事不糊涂,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愿意為此付出時光并且懊惱最小。

  “愿意付出”這很重要。

  有一種模型叫“笨人思維”,

  脫離了學生時代越久,

  越發(fā)現(xiàn)“聰明”不是一件好事。

  1、一次只解決一件事情,不被繁雜的東西擾亂自己的思維,在極端環(huán)境下,盡快完成手頭的事情才是最好的方法。

  2、不多想,如果有充足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懷疑。

  3、先確定一個邊界,在邊界中尋找所要尋找的地方,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而且所有的結(jié)論都是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數(shù)據(jù)得出來的,具有很強的嚴謹性。

  那么如何在失敗中站起來,

  而且還不至陷入無限的沮喪?

  1、就像在戰(zhàn)場上,哪怕看起來毫無獲勝的希望,哪怕自己彈盡糧絕,依然認真地打出最后幾發(fā)子彈。

  2、失敗是上帝以說不的方式,幫你逼近真相。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金魚很少被餓死的,都是被撐死的。

  10月11日

  激動不激動,又周末了。

  看到一句貌似很有哲理的話,說:

  當代年輕人沒有了青年,

  要么是在校園里的童年,

  要么就是在社會里的中年。

  昨天說了如何應付倦怠感,

  對于連續(xù)放八天的人來說很受用,

  可問題來了,

  中秋加國慶一共放了八天,

  有沒有覺得哪里不對勁?

  3+7=8?

  今天聊聊規(guī)模吧,

  都說規(guī)??梢越鉀Q一切問題,

  5.你如果想削弱一個組織的能力,

  你就加大它的人數(shù)。

  6.金魚很少有餓死的,

  大多都是撐死的。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第七個滿月宴啦!

   10月12日

  第七個滿月宴啦,

  收獲很多,

  希望你也能從中有所收獲。

  不知不覺借了大家210分鐘,

  而我花了差不多210個小時,

  夠無聊的。

  『借我一分鐘』第一季我還會再做33天,第二季預計做126天。

  我這人多多少少有點理想主義,有人說是自嗨,

  為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目標在堅持,

  是娛樂大眾,還是娛樂自己了?

  210天前的自己只想寫30天,

  從30到210,這人是不是瘋了?

  前不久看到一個話題,叫“死磕日更俠”,

  才發(fā)現(xiàn)瘋的人不止我一個,瘋的程度比我嚴重多了。

  每一篇不長,400字左右的小學生作文,210篇下來,84000。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心里有很多話想說,

  卻什么也說不出來。

  我敢肯定(210+30)天前的自己絕對想不到現(xiàn)在的自己變化有多大。

  最后用科恩的一句話結(jié)尾吧:

  你一直希望自己勇敢而真實,

  那么現(xiàn)在做個深呼吸,

  用猛烈的孤獨,

  開始你偉大的歷險吧。

  感謝你的到來,

  明天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