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一塊名為漢的簡

第三十一章 道法自然

一塊名為漢的簡 日月大同 6665 2021-09-08 22:45:56

  熟悉秦漢史的人應(yīng)該知道,漢朝在建國以后施行和制定的大部分規(guī)章制度都沿用了秦朝的法規(guī),此即所謂“漢承秦制”,畢竟現(xiàn)成的東西就擺在那里,那是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啊。

  比如像皇帝制度,郡縣制度,丞相制度,這些制度漢朝是一個不剩,全都照單全收,但難能可貴的是,漢朝雖然沿襲秦制,但是卻沒有完全照抄,而是在秦朝的基礎(chǔ)之上加以完善,最后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適合漢朝和漢朝人的獨特制度,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

  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的老朋友陳勝吳廣為什么要起義嗎?

  哦,原來是戍邊遲到,按照秦法,立斬無赦。

  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的始末我們已經(jīng)很詳細的了解過了,所以我們不說陳勝,也不說起義,我們來說說隱藏在這起事件背后那個不為人所知的制度-秦朝的戍邊制度。

  傳統(tǒng)

  戍邊的意思就是替國家守衛(wèi)邊疆,這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于戍邊一事,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其實不然,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在那個時候,每個人戍邊的時長僅僅只有三天。

  是的,你沒看錯,每一個到了服役年齡的男丁,只需要為國家戍邊三日,便可交差回家,這似乎是有點不可思議的,別急,我們往下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當時的中國尚未統(tǒng)一,所以偌大的一個中國實際上是由一個一個小的國家組成的,這也就導(dǎo)致了當時的國家面積非常小,一個方圓上百平方公里的國家在那個時期已經(jīng)算是大國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戍邊三日的確有他的可行性。

  反正就那么大一點地方,真沒必要搞那么多人日日夜夜的杵在那浪費糧食,不如早點站完崗,回家種田種糧食去。

  并且各位也不需要擔心在路程上耗費太多的精力,因為國土面積小的緣故,即使沒有車子和馬匹這種高效的交通工具,僅憑雙腿,算上戍邊的三天和來回的時間,滿打滿算,最多一個月的時間就足夠為國效力一次了。

  可以看出來,在秦朝以前的時期,戍邊不算一個苦差事,只要沒碰上打仗或者天災(zāi)啥的,充其量這也就是一次自費旅游(以前戍邊需要自費),抽空領(lǐng)略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順道買點土特產(chǎn),等到回去以后和老鄉(xiāng)吹吹牛,畢竟自己是村里唯一一個出去見過世面的人,排面,這可太有排面了。

  這么利國利民的制度,秦始皇沒有理由不去沿用,于是秦朝的戍邊制度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如出一轍,每個百姓還是只需要為國戍邊三日即可,可問題是,嬴政似乎忘記了統(tǒng)一以后的中國有多大。

  秦朝時期的中國版圖雖然遠沒有現(xiàn)在的大,但是也足以稱得上是幅員遼闊了,別的不說,單就從陳勝吳廣發(fā)動起義的大澤鄉(xiāng)到他們戍邊的目的地北京密云,這一段的直線距離就有七百多公里,各位鄉(xiāng)親們吶,這可是直線距離啊。

  根據(jù)我粗略的計算,這一段距離僅靠雙腿最少也要走上一個月,還是單程,還是一路順風的情況下,還是走現(xiàn)代化高速公路的情況下。

  如果條件是兩千年前的中國,算上山路,沼澤,大湖以及各種不確定因素,比如陳勝吳廣他們碰上的那場百年難得一見的大雨,走上個一年半載也是有可能的。

  戍邊三日,這時間的確不長,可是算上來回的時間,還得自備干糧和盤纏,這就非常不人性化了,最要命的是,秦法中還有這么一條規(guī)定-失期,法皆斬。

  這不是不講道理嗎,怎么著,又要我們自費,又要規(guī)定抵達的時間期限,如果遲到了還有殺頭,豈有此理嘛!

  各位發(fā)現(xiàn)了問題沒有,嬴政統(tǒng)一了天下以后,雖然創(chuàng)造了很多實用且先進的制度,但卻在這些粗枝細節(jié)的小問題上出了岔子,所以說,大澤鄉(xiāng)起義的幕后真兇,實乃秦始皇嬴政所制定的秦法。

  革命

  在漢朝建立以后,雖然大部分制定都是照搬的秦制,但是只有一樣東西,漢朝自始至終沒有去沿襲,秦法。

  法是什么?

  制度。

  每一個朝代的興盛與衰亡和制度是分不開的,好的制度可以讓國家昌盛,差的制度會導(dǎo)致國家滅亡,而制度的制定和更改又是和人分不開的。

  人,終究還是要回歸到人身上!

  首先我們要肯定的是,秦法的嚴苛在穩(wěn)固政權(quán)和統(tǒng)治百姓上,的確是非常好用,可是秦法疏忽了一點,構(gòu)筑起國家的不是貴族,不是皇帝,而是人民,同理,毀滅一個國家的,也是人民,也只能是人民。

  如果你不信,秦朝享國十五年就是最好的證據(jù)。

  那么相比秦法,漢法有什么進步嗎?

  有,而且還很大,而且還很好!

  什么是好法?

  有人情味的法才是好法。

  漢法就是有人情味的法。

  每名到了服役年齡的男丁需自費前往目的地戍邊三日------漢法

  乍看之下,好像這套制度和秦朝的一模一樣,可是漢法卻在后面加了一條:如果有不愿意去的,可以向政府繳納一定費用,便可免戍。

  原來交錢就可以不去啊,看到這里,可能有些人又不解了,如果人人都這樣花錢買名額,那么誰來保護祖國的邊疆呢?

  別急,漢朝統(tǒng)治者們自然有配套的政策。

  第一,漢法中戍邊制度較秦朝而言,不再是硬性規(guī)定,就算不去也沒關(guān)系,不是讓你戍邊三日嗎,不去,行啊。一個人一天一百個錢,三天也就是三百個錢,如果有一百個人不愿意去,也就是三百天,三萬個錢,只要把這些錢交給政府,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留在家里孝順爹娘,陪老婆孩子。

  第二,漢政府也不怕沒有人去,因為這三萬個錢可不是進了統(tǒng)治者的腰包,而是變成一份賞金,政府會用這份免戍金雇傭一個愿意去戍邊的人,當然了,一去也就是三百天,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踴躍報名的自然是不在少數(shù),因為得到了這筆巨款以后,你不僅可以留給家里作安家用,也可以用作戍邊時的吃穿用度,兩全其美。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句話,用來形容漢法,真是再合適不過了,不僅僅是戍邊制度,綜合日后的四百年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整個漢王朝的法律中,只要是涉及到了百姓的法律,大到兵役,小到田稅,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和秦法不一樣。

  為之奈何

  跟咱們印象中的那個“雖遠必誅”的盛漢不同,在經(jīng)歷了秦王朝的昏庸統(tǒng)治以及數(shù)年的戰(zhàn)火洗禮以后,如今的中華大地上,早已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不要說反擊匈奴和開疆擴土了,劉邦光是能守住現(xiàn)在已有的勝利果實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何來反擊一說?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治理戰(zhàn)后的國家以及災(zāi)后重建就成了劉邦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幸好,一個叫陸賈的讀書人走進了劉邦的視線。

  陸賈,楚國人,早些年以幕僚的身份加入了劉邦陣營,此人雖身無一寸戰(zhàn)功,但卻十分受劉邦信任,原因無他,陸賈之口才,獨步于秦漢之間。

  咱們都知道,劉邦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他自己不愛讀書也就算了,還不允許別人在自己面前讀書,如果碰上哪個不開眼的在自己面前坐而論道,那么下一秒你老子如何如何,你爹如何如何這種話就會招呼到你的頭上,你還不好還嘴,因為劉邦是皇帝,而且還是最會罵人的那個皇帝。

  陸賈偏偏不信這個邪。

  一日,陸賈又在劉邦面前談?wù)摗对娊?jīng)》、《尚書》等儒家經(jīng)典,劉邦一聽,這火噌的一下就上來了,指著陸賈的臉,劉邦就開始罵:

  “你老子的天下是你老子騎在馬上南征北戰(zhàn)打出來的,老子什么時候看過尚書這種東西!”

  不愧為最會罵人的皇帝,服!

  可陸賈卻不急不慢地說:“陛下,您可以馬上奪天下,難道您還可以在馬上治天下嗎?”

  嗯?此話怎講?

  “陛下,秦王朝只知一味的使用嚴酷刑法而不知變通,最后才導(dǎo)致了自己的滅亡,假使秦朝統(tǒng)一天下之后,施仁義之道,那么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

  了不起讀書人啊,不僅當面頂撞劉邦,而且還敢于當面指出劉邦的不足,我們除了嘲笑讀書人的迂腐外,也不得不佩服他們這種不畏權(quán)勢,敢于直言的膽量。

  陸賈一席話說完,只見劉邦是面紅耳赤,面有愧色,是啊,劉邦自己雖然不懂詩書也不懂治國之道,但是秦王朝的慘案就擺在那里,沒有哪個開國皇帝希望自己開創(chuàng)的王朝重蹈秦朝的覆轍,劉邦肯定也不想。

  “請先生為我指點一二?!?p>  好咧,陸賈等的就是這句話,后陸賈奉劉邦之命,共著書十二篇,是為《新語》。

  陸賈在此書中,結(jié)合了三皇五帝之長處,嬴政胡亥之短處,引經(jīng)據(jù)典,分析了歷朝歷代興盛與衰亡的經(jīng)驗教訓以及秦朝滅亡的前因后果,最后,陸賈在書中向劉邦闡述了應(yīng)當如何治理天下。

  仁道

  新語一書共有十二篇,我們也不可能每一篇都說,每個字都講,所以,我們就來看看最精華的“無為篇”中的第一段。

  道莫大于無為,行莫大于謹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制作禮樂,郊天地,望山川,師旅不設(shè),刑格法懸,而四海之內(nèi),奉供來臻,越裳之君,重譯來朝。故無為者乃有為也------新語·無為

  無為,整篇文章陸賈多次強調(diào),治國需無為,只有無為方可大治。

  這就很奇怪了,無為是什么意思,無所作為,難道什么都不做也可以治理國家?

  無為一說又稱為黃老之學,顧名思義,也就是黃帝和老子的學說,然后在道家的學說中,沒錯,就是太上老君的那個道家,無為說也占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究竟何為無為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jīng)

  天地是最不仁慈的,他把萬物當成芻狗一樣,任由其自生自滅,所以最好的君主也應(yīng)該和天地一樣,把眾生當成芻狗一樣。

  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應(yīng)取道于天地之間,效法天地,為政不應(yīng)對百姓施加任何干預(yù),無政,無法,無令,乃至不爭,不爭則無為,至無為則有為。

  你什么都沒做,其實你什么都做了,因為老百姓從來就不需要你做什么,甚至于百姓根本就不需要你。

  這是一個很淺顯易懂的道理,可是秦始皇卻不懂,他認為在秦法的統(tǒng)治下,老百姓就應(yīng)該和一個機器人一樣,無情且高效去執(zhí)行自己的指令,可是嬴政有沒有想過,他統(tǒng)治下的我們其實不是機器人,而是和他一樣的人,我們也要吃飯,我們也有家庭,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欲望。

  按理說道德經(jīng)可以流傳至今,那說明秦朝時期此書應(yīng)該保存完好,既然如此,秦始皇和李斯真是應(yīng)該找個機會拜讀一下老子的大作,要是這樣的話,秦朝也許就不會亡在公元前206年。

  人道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陸賈是一定讀過道德經(jīng)的,并且還深得太上老君真?zhèn)鳌?p>  面對劉邦如何治國的提問,陸賈多次強調(diào),一定要行無為之治,陸賈認為由于秦朝的苛政和連年的戰(zhàn)爭,社會秩序已經(jīng)遭到嚴重的破壞,如果這個時候統(tǒng)治者還肆意妄為的大興土木,效仿秦始皇,那最后的下場也只能是和秦始皇一樣,與鮑魚一同共枕長眠。

  況且中原地區(qū)的百姓已經(jīng)供養(yǎng)不起大規(guī)模的國家工程了,由于之前秦始皇嬴政用力實在過猛,今天修長城,明天打匈奴,到處耀武揚威,十幾年下來,已經(jīng)把天下的百姓吸的是一干二凈,如果漢朝想要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

  但是說來慚愧,此時的漢朝由于剛剛接過秦朝的班,所以比起秦朝也好不到哪里去,對于漢初的社會狀況,漢書中曾經(jīng)有這么一條記載。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漢書·食貨志

  一石米買五千個錢,買不起,沒事啊,吃人唄!

  這天下還有比這更讓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嗎?

  在這種情況下,穩(wěn)定社會局面,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恢復(fù)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才是漢帝國的重中之重。

  沒說的了,只有老子的那套清凈無為可勝此重任了。

  劉邦,是時候開始經(jīng)濟建設(shè),與民修養(yǎng)了。

  民為國本

  劉邦可能不是一個好人,也不是一個好父親,好兒子,好丈夫,但是對漢初所有吃不飽飯的百姓而言,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好皇帝。

  秦朝時期吃不起飯,田稅太高,是吧,行啊,老子給你減。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孟子曾經(jīng)說過,百姓如果能夠只向國家交十分之一的糧食,那就是可以比肩堯舜的仁政了,足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田賦高得多有多可怕,漢高祖劉邦可到好,大手一揮,什么十分之一,咱們大漢朝十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自劉邦起,整個漢朝的田賦標準被定為十五分之一,后世雖偶有增加,但大致上還是按照十五稅一的標準來收取的。

  不僅如此,劉邦還生怕百姓日子過的不好,竟然還拿自己的大臣和帝國的官員開刀。

  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漢書·食貨志

  劉邦此舉意為緊縮政府官員支出,然后根據(jù)政府的開支和官員數(shù)量,再向百姓收取賦稅,此舉大幅度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不僅如此,就連收稅的時間和金額,劉邦也是有明文規(guī)定,免得有些官員不自覺的去掏百姓的腰包。

  欲省賦甚。今獻未有程,吏或多賦以為獻,而諸侯王尤多,民疾之。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即郡各以其口數(shù)率,人歲六十三錢,以給獻費------漢書·高帝紀

  這是高祖十二年劉邦下達的一條詔令,意思是說我劉邦知道你們這些人不是什么好東西,經(jīng)常多收濫收,所以從今天起,不允許各地官員與諸侯不定期的,胡亂的向百姓征收賦稅,規(guī)定只準在每年的十月向百姓征收一次賦稅,金額為六十三錢,不得多收。

  對下節(jié)流,對上開源,劉邦真真切切的做到了開源節(jié)流。

  反正我們這些當官的也吃不了太多,你們老百姓也別怕我們多收,你們只管種,種多少都是你們的,你們就給我可勁的種-------劉氏無為

  家里人太少,是吧,行啊,老子幫你們生。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包括現(xiàn)在)就是以農(nóng)耕為主要生產(chǎn)力的,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的高低主要是由耕種者的數(shù)量來決定的,換言之,人口的多少直接關(guān)系到了國家強盛與否。

  據(jù)記載,在經(jīng)過長久的戰(zhàn)亂以后,等到劉邦時期,當時漢朝的人口僅僅只有可憐的1500萬,這對于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來說,這個數(shù)字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為了緩解因常年的戰(zhàn)爭而導(dǎo)致的人口凋敝,劉邦決定做一回計生辦主任,他曾于公元前200年下達過這樣的一條命令,以刺激百姓們生育的熱情。

  民產(chǎn)子,復(fù)勿事二歲------漢書·高帝紀

  意思是只要生下了孩子,就可以在兩年內(nèi)免除徭役與賦稅。

  這應(yīng)該是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的第一項孕產(chǎn)福利制度,劉邦確實厲害,但是光有產(chǎn)假是行不通的,因為放產(chǎn)假那是有前提條件的,你得先成親。

  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我們今天社會碰到的男女比例不協(xié)調(diào)的問題,劉邦也碰到過,我們是僧多粥少,劉邦不同,他面臨的難題是粥多僧少。

  連年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帶走了太多中原男兒的性命,這也導(dǎo)致了當時社會上男性的數(shù)量遠遠低于女性,所以如何充實社會人口,成了增強漢朝國力的關(guān)鍵。

  劉邦決定雙管齊下。

  第一,劉邦在建國后開始大規(guī)模的裁軍復(fù)員(兵皆罷歸家),釋放奴隸(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赦免流民與逃役者,讓為國家服務(wù)的軍人和奴隸回歸到社會與家庭當中。

  第二,在充實人口的過程中,為了防止因人口過多而發(fā)生無田可種的情況,劉邦還頒布了很多配套的措施,比如勒令各郡縣官員需贈予赦免人員田宅(復(fù)故爵田宅),不得有徇私枉法的行為出現(xiàn)(勿笞辱)。

  生不出孩子怎么辦,找劉主任??!-------劉氏無為

  秦朝的法律過于嚴苛,是吧,行啊,老子還給你減。

  劉邦作為受秦法迫害的一份子,自然是能夠理解“天下苦秦久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不然他當初也不會和關(guān)中百姓約法三章,只是三章太過片面,已經(jīng)無法滿足統(tǒng)一之后的漢帝國,自然的,漢帝國需要一本完善的,不同于秦法的漢法。

  那由誰來編寫呢?

  既然要編寫法律,那就一定要找一個懂法的,然后還得是成熟穩(wěn)重的,富有威望的,最好還是主張清靜無為的人來操刀執(zhí)筆,反正以劉邦的文化水平肯定是不行的。

  綜上所述,喜好無為而治的蕭何無疑是最好的總纂官。

  蕭何本身就是縣令秘書出身,常年接觸秦法,對于秦法的好與壞,早已是爛熟于心,其為人持重本分,又為劉邦心腹重臣,聲望極高,再加上蕭何為劉邦治理關(guān)中,漢中多年,什么法律能用,什么法律不能用,蕭何可是門清啊。

  最重要的是,蕭何本人極度推崇清靜無為的治國理念。

  蕭何在劉邦授意下,取秦法之長,去秦法之短,本著去岢從簡,約法省禁的原則,漢法《九章律》應(yīng)運而生。

  相比秦法,漢朝的九章律可謂是簡之又減,像以前我們提到過的“偶語者棄市,謗者族”這種不可理喻的罪名自然不會被蕭何采用,那些去胳膊斷腿的肉刑以及滅族這種大刑,也隨著漢帝國的成熟而慢慢取消,至于漢法好不好用,漢朝享國四百余年應(yīng)該就是最好的答案了,而且自劉邦開始,漢朝的皇帝們好像就特別喜歡法外開恩,名曰“大赦天下”。

  老婆懷孕了要大赦天下,老婆生了要大赦天下,兒子滿月了要大赦天下,更過分的是,有一只好看的鳥飛進了皇宮,皇帝看見了一高興,也要大赦天下。

  據(jù)記載,僅在劉邦一朝,劉邦所下達的各種赦免令就高達十七次,同學們,劉邦做皇帝總共才十二年啊,平均下來,最少也是一年一次,反正就是變著法的不讓你們坐牢,真可謂用心良苦啊。

  同志們,在老子這里,人人都有重新做人的機會-------劉氏無為

  興亡百姓皆苦

  說完了劉邦,接下來咱們就來說說劉邦的老婆,呂雉。

  呂雉是劉邦的發(fā)妻,也可以說是漢帝國的第二任皇帝,了解呂雉的人應(yīng)該知道,此位巾幗女豪杰十分熱衷于搞政治斗爭和迫害,劉邦的子孫在她的手底下可以說是苦不堪言,然而這位心狠手辣的蛇蝎美人其實也有著不為我們所知的另一面。

  呂雉崇尚黃老,深諳無為之道,在她為政的那一段時間里,漢政府不勞民,不傷民,不用民,以至于能不打的仗盡量不打,能不交的稅盡量不交,真正做到了從民之欲。

  就連史記的作者太史公都對這位爭議女性有著“政不出戶,天下晏然”的高度肯定。

  寶貝老婆尚且如此,寶貝兒子們就更不用說了。

  劉邦的嫡長子,漢惠帝劉盈,在他登基以后,為了進一步增加人口,劉盈同學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比如在惠帝六年的時候,朝廷曾經(jīng)頒布過這樣的一條法令:如果有女孩到了三十歲還待嫁閨中,則每年需要征繳的賦稅按照正常的五倍來收?。?p>  嗨呀,大概很多男同胞都和我一樣,只恨沒有生在那個時候,不然也不會打光棍這么多年。

  另外像劉邦早些年定下十五稅一的田租,等到了文帝時期,直接就被文帝給廢除了。

  因為劉恒同學覺得十五稅一的標準實在是太過扯淡,不過倒不是文帝覺得收的太少,而是覺得收的太多。

  漢文帝劉恒金口一開,別什么十五稅一,統(tǒng)統(tǒng)給我改成三十稅一,慢著,停,干脆就別收了吧,漢文帝下令,全國免除田稅,前后共長達十一年之久!

  此外,劉邦時期,漢朝已經(jīng)開始征收算賦(人頭稅),征繳的數(shù)額規(guī)定為每人每年120錢,這在劉恒同學眼里當然是不可理喻的,沒說的,減。

  文帝時期,國民的算賦被削減至每人每年只需40錢,而一年一次的徭役也相應(yīng)改成每三年一次。

  這絕對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史,沒有任何一位皇帝,任何一位統(tǒng)治者能像劉恒一樣,舍得這筆財富,因為有了糧食就可以征集民夫和軍隊,可以讓民夫幫自己蓋皇宮,可以讓軍隊幫自己開疆擴土,最重要的,可以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史書上并且留下“比肩堯舜”的美名。

  不管是雄才武略的唐宗宋祖,勵精圖治的太宗宋祖,還是昏庸如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書畫雙絕的宋徽宗,他們做的其實都一樣,不論史官如何標榜他們的皇帝多么多么的圣明,多么多么的神武,到頭來,還不是今天納稅,明天徭役,吃苦的還是百姓啊,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曾經(jīng)在一部非常偉大的影視作品中看到過一句非常偉大的臺詞:

  努力地活完短短的一生,把成果留給后代繼承,人類就是如此反復(fù),慢慢成長,真的很了不起!

  在漢初這幾位統(tǒng)治者的辛苦工作下,漢帝國就像是一個大胖小子,一天天的壯實了起來,有太多的詞語可以形容這種強大,但大多都是套話,我就不說了,這里我只引用一條史錄來予以說明。

  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

  漢景帝時期,國庫里面的錢實在太多,以至于串錢的繩子都腐朽發(fā)爛了;糧食多到倉庫都放不下,想吃都吃不完。

  得君如此,百姓幸哉!

  得君如此,國家幸哉!

  暗流

  用矯枉過正這個成語來形容秦漢國外局勢交替,應(yīng)該是十分合適的。

  在經(jīng)歷了漢初的大力整改以后,此時的漢帝國已經(jīng)是兵強馬壯,國庫充盈,就連之前捉襟見肘的人口也是成幾何系數(shù)的上漲,既然口袋里有錢了,這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踏實,自然的,上頭管事的皇上心里也就樂開了花,那叫一個高興啊,另外,同時還有一個心里樂開了花的人-匈奴!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這個盤踞在中國北方大草原上的馬上民族已經(jīng)覬覦我們國家的財富太久太久了,從先秦到漢初,他們無時無刻不窺視著神州大地,尤其是現(xiàn)在的漢帝國已經(jīng)國富民強,以至于這樣的漢朝在匈奴人眼里,那簡直就像是一塊滴著肥油的豬頭肉,沒有理由不去咬他兩口。

  侵略開始了。

  漢朝之前的我們就不提了,你們匈奴心里最清楚,光是從劉邦建立漢朝以后開始說起,那匈奴也是血債累累,惡貫滿盈啊。

  在漢朝建國的頭幾十年里,匈奴人經(jīng)常以民族團結(jié)之名,行打家劫舍之事,并且他們的騎兵戰(zhàn)斗力也的確兇悍無比,來無影,去無蹤,經(jīng)常殺的漢軍邊防士兵是毫無招架之力。

  其實說到底,匈奴的強大并不是因為他們有強壯的馬匹和鋒利的馬刀,更多的,其實還是因為漢帝國內(nèi)部的因素,由于漢初施行的治國方針是無為而治,所以自劉邦時期開始,面對匈奴的侵略,漢帝國總是一味的忍讓,并且經(jīng)常通過和親和賠款等手段來與匈奴談判,盡量化干戈為玉帛,避免與匈奴的正面沖突。

  也不知道是有內(nèi)奸透風報信還是天性貪婪的緣故,匈奴人好像知道我們施行的是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他們吃準了漢帝國不愿意大動干戈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進攻漢帝國的北方駐地,最要命的是,漢朝越是通過談判的方式來忍讓,他們就越是來勁。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匈奴把漢朝當成了取之不盡的自動取款機,總是不停的抬高談判的籌碼,金銀珠寶是越要越多,但態(tài)度卻越來越蠻狠,對漢帝國邊陲各地的掠奪也是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甚至變本加厲。

  在和漢帝國來來回回的幾十年中,匈奴人好像嘗到了甜頭,他們認定,這個富庶且美麗的王朝就是個繡花枕頭,別看人多,其實一點都不經(jīng)打,只要自己的騎兵騎著戰(zhàn)馬,揮舞著馬刀從他們面前耀武揚威的走一遍,然后不管自己提出什么條件,他們一定會點頭哈腰,像個狗一樣的同意自己的請求,為的只是求自己不要再去攻打他們。

  匈奴其實也沒說錯,這點錢在龐大的漢帝國眼里,根本就不算什么,我們也十分愿意用金錢去換取雙方的和平,可是忍耐是有限度的!

  沒錯,我們的確是以清凈無為來治理國家,而且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講究禮節(jié)和文明的國家,我們崇尚和平,也愿意把和平帶給其他的國家,所以我們從不會仗著人多勢眾去主動攻擊別的國家,盡管我們的確人多勢眾。

  和某些外國侵略者不同,我們不會以把國旗插在他國的土地上為榮,在中國人的信念里,我們相信所有的民族都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中國人好欺負!

  和平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國家統(tǒng)一的是必須維護的,這是原則,亙古不變的原則。

  福報

  為了施行對百姓的無為,就必須對你們有為了,不好意思啊,住在青青草原上的朋友們。

  接下來,我有兩個好消息要告訴在座的各位同胞。

  首先,由于漢初的經(jīng)濟和人口等綜合國力問題,當時的漢帝國百姓已經(jīng)供養(yǎng)不起大規(guī)模的軍隊與戰(zhàn)爭,但是在休養(yǎng)生息了幾十年以后,此時的漢帝國已經(jīng)今非昔比,不僅錢和糧食不缺了,就連人口也是爆炸性的增長了,甚至于在西漢初年已經(jīng)成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馬也是隨處可見。

  本來呢,按照古禮,天子的座駕必須得是用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來拉的,可是說來慚愧,在高祖時期,由于連年的戰(zhàn)爭導(dǎo)致馬匹極度短缺,所以連四匹同色的馬都找不到,天子都這樣,那手底下的大臣們就更別說了,像蕭何,曹參這些大臣,平時都是坐著牛車上下班的。

  真是磕磣啊。

  帝國的統(tǒng)治者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馬乃甲兵之本,沒馬怎么行,就算不是用來打仗也,總不能讓大臣們天天騎頭牛上班吧,于是,漢初轟轟烈烈的“全民養(yǎng)馬活動”開始了。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fù)卒三人------論貴粟疏·晁錯

  文帝時期,當時的名士晁錯曾經(jīng)建議漢文帝劉恒下達復(fù)馬令,鼓勵民間百姓養(yǎng)馬,并且只要百姓能向朝廷上交一匹馬,便可以免除三人的兵役。

  這還有什么可說的,開始養(yǎng)馬吧,大家伙!

  其次,第二個好消息就是漢初生下來的那批壯勞力以及那些個馬匹,將在十幾年后成長為壯年,此外,今天我還有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要告訴大家,有一個叫劉徹的年輕帥小伙接過了他父親的班,成為了新一任漢帝國的統(tǒng)治者。

  嘿,你說巧不巧。

  各位擅長騎馬的朋友,我要給你們一個忠告,趕快的,有多遠跑多遠吧,別去貝加爾湖,哪里可能都不夠遠,西伯利亞或者東歐應(yīng)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位新上臺的仁兄可就沒他爸爸,他爺爺這么好說話了!

  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步兵轉(zhuǎn)者踵軍數(shù)十萬------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這是發(fā)生在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的一場戰(zhàn)爭,此戰(zhàn)的起因大家都很清楚了,至于戰(zhàn)況和戰(zhàn)果,我們先按下不表,日后再說。

  無為

  說了這么多,看了這么多,究竟什么是無為呢?

  其實什么是無為,非常的簡單,不是道家思想,不是黃老學說,不是玄學,更不是真的讓你什么都不做,而是讓統(tǒng)治者站在百姓的角度上,站在一個人的角度來,一個普通人角度上,來治理國家,此即是無為。

  有些人可能還是沒有聽懂,那么我再說的簡單點,你想要什么?

  老婆孩子熱炕頭,生活從此樂無憂。

  就這個?這就是無為?這么簡單嗎?

  是的。

  那無為和你之前說的道有聯(lián)系嗎?

  有,無為就是道。

  那道又是什么意思呢?

  道有很多種解釋,無為一說雖出自于道家,但卻和道家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道家也有道家的道,法家有法家的道,儒家有儒家的道,而各家各派亦有他們自己的道,國家也有國家的道。

  究其根本,道就是一條人走的路而已。

  ----------------------------------------------------------------------------------------

  愚見

  我道德經(jīng)讀的不是很好,因為根本就不愛讀,也看不懂,所以我應(yīng)該算不上是太上老君的門生,孔孟朱王這些圣人的大作雖然看過,但是看不了兩眼就扔掉了,我常說,這寫的都是些啥玩意?

  何謂道呢?

  肚子餓了要吃飯,那么飯就是道,嘴巴渴了要喝水,那水就是道,放的屁,撒的尿,拉的屎都是道,就連打噴嚏飛出去的鼻涕也可以算是道(三清在上,罪過,罪過)。

  我認為道就是人性。

  我們是人,而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動物,親情,信任,善良,友情還有愛這些都是我們?nèi)诵灾凶蠲篮玫氖挛?,所以這些都是道。

  用自己的雙手去捍衛(wèi)這些美好,即是無為也是道。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