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君臣 指天下
嬴渠梁與商鞅這對千古君臣的第一次談話,竟以嬴渠梁聽得睡著為結(jié)束。
嬴渠梁打了個盹后,睜眼發(fā)現(xiàn)對面的士子已經(jīng)離去,便喚來景監(jiān)訓(xùn)斥到:“這就是你給我插進來的大才?與他人何異?”
嬴渠梁這句話嚇得景監(jiān)背后生汗,連連低頭后退,不敢說話。
隨后,景監(jiān)便急匆匆趕來客棧,找到公孫鞅問到:“你這是跟秦公說了什么,他怎么如此生氣?”
公孫鞅笑道:“吾說秦公以堯舜帝道,秦公志不開悟罷了。今日聽帝道數(shù)次,心必煩躁,還請大人為鞅再引薦一次?!?p> 景監(jiān)一想這些士子的確高談闊論的內(nèi)容大多如此,今日將其人插到最后一人,秦公有困意有不滿也是正常??粗媲斑@位前魏國丞相的中庶子,雖不是一表人才,但氣質(zhì)非凡,便對公叔鞅還抱有一線希望,所以再次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
三日后,公孫鞅在景監(jiān)的帶領(lǐng)下復(fù)到櫟陽宮見到了秦公。
今日的嬴渠梁并不困,看著眼前這位“帝道”士子,打趣問道:“先生這次還是“堯舜禹”之道嗎?”
公孫鞅答到:“君上既不喜帝道,鞅以為可在秦國推行禮制。以禮治國,乃魯國孔丘創(chuàng)立的興邦大道,以禮制為體,以仁政為用,仁政理民,禮制化俗,使國家里外同心,此乃王道!”
嬴渠梁笑著說:“儒生欲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想要恢復(fù)到西周時的一千多個諸侯國去,先生以為可行么?百年前孔丘在世都未有一國用之,今日之天下較之百年前,如何可行?”
公孫鞅恭敬地回答道道:“孔儒行仁政禮制,不以成敗論美惡。不修仁政,雖成亦惡。修行仁政,雖敗亦美。此乃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大理也。公可思之?!?p> 嬴渠梁面露不屑,冷冷笑道:“大爭之世,強則強,弱則亡。正是兼并吞并之時,先生卻教我不以成敗論美惡,不覺可笑么?果真如此,秦國何用招賢?”
第二次談話,以嬴渠梁的不悅為告終。
談罷,一路上景監(jiān)送公孫鞅回客棧,向他抱怨了一路。最后臨到客棧,公孫鞅要下車前,向景監(jiān)衣袖中將自己所剩的銀兩全部塞入景監(jiān)手中。一臉真誠地說到:“鞅還有一道,名曰‘霸道’,還望大人報與秦公。”
公孫鞅便下了牛車,返回客棧。
景監(jiān)看著手中的銀子,再看著這個士子的背影,一步一步都散發(fā)著一種沉穩(wěn)的底氣,心中想著最后一次了。
回到宮中三日,終于嬴渠梁心情較好,景監(jiān)上前沒話找話地提了兩嘴后便將“霸道”說給嬴渠梁聽。
嬴渠梁心中生惑,霸道??
晉文、齊桓、楚莊、秦穆之道可是霸道??
嬴渠梁心中對“霸道”生了好奇,便對景監(jiān)說:“那我再見一次那個魏國的中庶子,最后一次”
景監(jiān)便急忙前往客棧將公孫鞅接往櫟陽宮內(nèi),心中盼著這位中庶子可別再給自己生事了。
…………
這是一個冬日,櫟陽宮飄著一些小雪花,地上雖未積雪,但寒意十足。
裹著外衣的公孫鞅在景監(jiān)的牛車中思考著如何將自己的“霸道”環(huán)環(huán)遞進?
如何說才能讓秦公感興趣,愿意聽自己的刑名之法?并愿以法制為秦國之道。
兩人在櫟陽宮前下了牛車,景監(jiān)帶著公孫鞅第三次走入秦公見客之殿。在繞行之中,景監(jiān)對著公孫鞅說:“鞅兄,無論這霸道如何,此次切莫激怒我主啊”
公孫鞅邊笑邊拉了下景監(jiān)的手,說到:“弟這霸道,必使秦公傾服!景兄可放心!”
隨著二人越來越近的腳步聲,秦孝公起身看向殿門,心中好奇并期待著“霸道”是如何?
公孫鞅見秦公,跪拜行禮。秦公示意起身,公叔鞅繼而起身展袖,目光如炬看向秦公,徑直問道:“關(guān)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為天下列強所無,何以在秦數(shù)百年,卻荒蕪薄收,人煙稀少?”
“渭水滔滔,在秦無險,可謂天賜佳水。何以秦據(jù)渭水數(shù)百年,坐失魚鹽航運之利,府庫財貨日見空空?”
“老秦人樸實厚重,尚武之風(fēng)深植朝野。可為何秦國卻沒有一支攻必克、戰(zhàn)必勝的強大新軍?”
接連三問,問的嬴渠梁閉上雙眼,心中憤懣。一旁的景監(jiān)生怕公孫鞅惹得秦公生氣,便急忙出來打圓場:“先生所言正是我主日夜所愁的啊,還望先生解惑!”
公孫鞅聽罷景監(jiān)的話便轉(zhuǎn)身對著秦公說到:“守富饒土地而貧窮,擁強悍之民而兵弱,據(jù)山川形勝而淪喪。就在于沒有綜合混一的強大國力,何謂綜合國力,人口眾多、農(nóng)工興旺、府庫充盈、甲兵強盛、民勇公戰(zhàn)。有此五者,堪稱強國。而目下之秦國,五無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國庫空空、甲兵老舊、私斗成風(fēng)!”
嬴渠梁無奈抬頭看向公孫鞅:“然而如何???是堯舜禹的帝道?還是周文武的王道?”
公孫鞅挺起胸膛,一字一字地說出:“今日鞅要說的是:霸道!”
嬴渠梁起身拱手:“望先生詳談!”
公孫鞅說到:“強國之道,乃法家精義之學(xué)。與前述三道天壤之別。法家強國,務(wù)求國家實力增長;務(wù)求激勵朝野士氣?!?p> 嬴渠梁急著發(fā)問:“如何強國?”
公孫鞅緩緩說起:“強國范式不同,魏齊楚三強范式,君上有何評判?”
嬴渠梁疑惑到:“強國范式不同?尚未想過,請先生指教”
公孫鞅將一手背后,逐一講起:“魏國范式,甲兵財貨之強;齊國范式,明君吏治之強;楚國范式,山河廣袤之強。而這三強,皆非根本之強,不足效法?!?p> 嬴渠梁一臉懵懂:“魏、齊、楚三國之強,還不足效法?!”
公孫鞅說道:“魏、齊、楚三強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只強一時,不強永遠,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國變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舊,名為法制,實為人治。如此邦國,起伏震蕩不定,無法長期聚集國力而穩(wěn)定強大。秦國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強大之路!”
?嬴渠梁感動地說道:“先生終顯大才本色?。 ?p> 公孫鞅鞠躬拱手道:“國有明君如公,秦國必能起步!”
嬴渠梁卻嘆了口氣:“起步最難,吾只盼管仲再生啊”
公孫鞅咧嘴一笑:“茫茫中國,代有人才,強國何須借代而生?”
景監(jiān)又一次出來打圓場了,“管仲強齊半時,先生這是要強秦一世??!”
嬴渠梁點頭說道:“有理,有理!”
公孫鞅從右手袖內(nèi)取出自己帶來的一卷竹簡,其中是來到秦國十幾日內(nèi),結(jié)合秦國國情,在各個方面的法令初步構(gòu)想。
公孫鞅將此竹簡雙手交予秦公嬴渠梁。
嬴渠梁接過竹簡,公孫鞅說:“此乃這是十余日我對秦國強國的想法,秦公請讀”
嬴渠梁打開竹簡,一字,一字,從上到下,由右及左,如獲至寶,心中異常欣喜,還未看到一半,便收起竹簡,拱手對公孫鞅說:“還請先生入內(nèi)交談,解我心中癥結(jié)”。
說罷,嬴渠梁便一手拿著竹簡,一手拉著公孫鞅向內(nèi)屋走去。
走了幾步,突然回頭對景監(jiān)說到:“去給先生準備酒菜,我要與先生暢談!”
這一談,便是三天三夜。
首先是變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可買賣之法令。
其二是賦稅論:拋棄貢物無定數(shù)的舊稅制,使農(nóng)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
其三是農(nóng)爵論:農(nóng)人力耕致富并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將真正激發(fā)農(nóng)人勤奮耕耘,為根本的聚糧之道。
其四是軍功論:凡戰(zhàn)陣斬首者,以斬首數(shù)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為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何患無戰(zhàn)勝之功?
其五是郡縣論:將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shè)郡縣兩極官府,直轄于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quán)一統(tǒng),如臂使指。
其六是連坐論:縣下設(shè)里、甲兩級小吏。民以十戶為一甲,一人犯罪,十戶連坐,使民眾榮譽與共,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戰(zhàn)立功。
其七是度量衡論:將秦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tǒng)一,由國府制作標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
其八是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quán),杜絕政出私門,維護君權(quán)。
其九是齊俗論:強制取締山野之民的愚蠻風(fēng)氣,意欲文明開化。
…………
嬴渠梁心中雖然一腔熱情,但深感變法之難,秦國太弱了,便向公孫鞅表露了自己的煩惱。公孫鞅說道:“強弱之勢古無定則,天下之道不在空談,務(wù)求國家實力增長,務(wù)求激勵朝野士氣,法治秦國,秦國必將強大!”說著,便充滿信心地說道:“怎知,弱秦在你我手中不會變成強秦!”
孝公聽此對秦國直指根本的言論,心中已明眼前之人就是秦國急需之人,遂發(fā)自內(nèi)心躬身一拜,直言:“嬴渠梁決意變法,請先生務(wù)必幫我。”
衛(wèi)鞅回以一拜,“君上,這變法越深徹,道路便越艱難。其難有三:其一、需要有一批竭誠擁戴變法之士,居于樞要職位。否則,法無伸張,令無推行,行之朝野,便成強弩之末”
嬴渠梁自信滿滿回到:“起新黜舊,嬴渠梁當全力為變法凝聚新鮮血液!”
公孫鞅接著說道:“其二、真法不避權(quán)貴。新法一旦推行,舉國唯法是從。即或?qū)m室宗親,違法亦于庶民同罪?!?p> 嬴渠梁聽罷,低下了頭“六親不認,難”,接著又挺其頭顱對公孫鞅說道:“但嬴渠梁為強國能做到!”
公孫鞅滿意得接著說:“其三、國君對變法主政大臣深信不疑,不受挑撥,不受離間。否則,變法者死而法令潰。春秋以來三百余年,凡新政變法失敗者,無一不是君臣生疑。若無生死知遇,變法斷難成功!”
秦公嬴渠梁轉(zhuǎn)過身去,想了兩秒,回頭答到:“為秦國富強,嬴渠梁萬死不該吾志,萬難不足擾亂吾心。百年來,變法強臣死于非命者眾多,首要之罪,在于國君根基太軟,今日嬴渠梁對天起誓:終吾一生,絕不負君!”
公孫鞅拱手含淚說到:“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兩個胸懷壯志的青年男人將雙手牢牢地抓在了一起,四目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