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傾城的判斷是對的嗎?
還真是沒錯。
若是用一句話來形容《道德經》的精髓,那就是:水之德,近于道。
在《道德經》的第八章里,就以水來喻道。
在它的第四十八章里,又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來形容水。
在第七十八章,又講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p> ……
總而言之,在《道德經》里,給予了水極高的評價,但無一例外的是,都只提了水的善,沒有說水的惡,因此,真要有人較真的話,還真是可以拿此來做文章。
但真要是有人來拿此做文章,并且還想以此駁倒《道德經》的話,那就還真是太小看老子的智慧了。
別忘了,老子之所以出名,除了提出了道的理論之外,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的辯證思想,而在《道德經》里,辯證思想也隨處可見。
比如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p> 其中最為核心的辯證思想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p> 有了辯證思想的存在,那再想找《道德經》的茬,那就有點難了。
水有沒有惡?
當然有,善惡相對,沒有惡的存在,又哪能體現(xiàn)出水的善?
那水的惡你怎么不提,比如說滔天洪水,泥石流等為禍人間?
那能怪誰?
還不是人類過于貪婪,對自然造成了破壞?或者是你們明知水往地處流,干嘛還要居住在低洼之處?
類似的應對很快就來了。
而同樣博學多才的席希明就深諳此道,現(xiàn)在顧傾城一提水的善惡,想以此來否認《道德經》所定義的道,他頓時就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的一個典故。
他立即就問道:“傾城兄,你可聽說過老子西行至函谷關時,與道家祖師,時任函谷關關令尹喜的一次論道?”
據(jù)《史記》記載,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后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提出:您老既然想隱居,那就請勉為其難為,為后人留下點什么吧!
這就是有史可考的《道德經》的由來。
當時老子就在函谷關呆了一段時間,時不時與尹喜論道,并最終留下了《道德經》這本書,而尹喜,也因此成為了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樣被道家尊為師祖。
既然老子跟尹喜曾在函谷關多番論道,那具體的論道內容,自然也有文字記載并流傳下來,而席希明偏偏就讀過,并且很巧,其中有一段還恰好就是跟水有關的。
“關于上善若水,尹喜曾問:‘水可養(yǎng)育萬物,是其善性;亦有洪災之患,是其惡性。為何獨寫上善呢?’
“老子對曰:人善于避惡趨善才能得善水之利,人不善怎么能得善水呢?”
他立即就講起了那一段典故。
這一段典故也確實是存在的,老子在反駁尹喜時,除了上面那一句以外,還引用過《周易》中的需卦來對“上善若水”這一主張做了說明。
并以卦象來指出,雨水落到地面后分流而下行,順著道路流向城外的壕溝中,因此人在建房子時,就應該墊高地基,這樣雨水幾乎都是流向低處,不會禍害人間。
這就是老子的厲害之處,他并不否認水的惡,但卻把責任歸到了人身上。
而現(xiàn)在,席希明又引用了這一段經典,以此來反駁顧傾城。
然后顧傾城傻眼了。
一個人再博學多才,所學也是有限的,尤其是當顧傾城還年輕,不可能真正做到博覽群書、無所不知時,他根本就沒料到,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質疑點,原來早在千百年前,就被道家老祖給質疑過。
那這讓他還怎么往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
論道這種事,要想讓自己所主張的觀點最終成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自己所提出的任何一個支撐點,都能經得起考驗,不被任何人駁倒,否則的話,這主張就無法繼續(xù)進行下去了。
水之德,近于道,這是《道德經》里的精髓,要想否定《道德經》里的道,那就從水入手,這原本是可行的,可現(xiàn)在,這一點卻被席希明用圣人之對給堵住了,那還讓他怎么繼續(xù)往下論述?
唉,草率了。
暗暗嘆了一口氣后,他說道:“原來如此,多謝希明兄指教,如此看來,我還得多琢磨琢磨才行?!?p> 挨打得立正,他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的失策。
這也是向大家表明,在找到新的證據(jù)支撐點之前,這道他是沒打算繼續(xù)論下去了。
就這么完了?
如此看來,這沒名分的新打手根本就不經打?。?p> 滿懷期望而來的鄭經暗暗嘆了一口氣。
同樣失望的還有主持這場論道的德王妃,眼見這場論道就此草草收場,她有點不甘心了,開口說道:“浪之先生,對此你有何見解?”
她開始另行點將了。
直接點了此事的始作俑者鄭經。
道的新定義不是你弄出來的嗎?那關于水之德的爭議,你又如何來解決?
對此,她確實頗為期待,也頗為好奇,想從鄭經那里得到一個無可爭辯的答案。
只是這么一來……
鄭經:“……”
唉,女人果然沉不住氣??!
你想知道答案,等上樓后再問我,我再跟你單獨深入交流一番,包你滿意就是了?
干嘛非得當著這么多人的面呢?
他暗暗叫苦不迭。
要知道,他的如意算盤,可是讓打手們出來惹事,然后自己藏在后面來暗中觀察,可現(xiàn)在,德王妃輕飄飄的一句,就把他給推到了眾人面前。
這可如何是好?
而德王妃此言一出,一眾士子齊刷刷地把驚訝的目光投向了坐在顧傾城身后不遠處的鄭經。
連顧傾城也不例外,同樣扭頭看了過去。
這是啥情況?
連大名鼎鼎的江南第一才子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德王妃為何會點一無名士子來發(fā)聲?
剎那間,鄭經成為了全場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