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涉及到一個全新的處事哲學——冷哲學,這個概念是本人在久經(jīng)低溫考驗外加多變的人情世故之中總結(jié)出來的,屬于絕對的原創(chuàng)哲學體系。
目前冷哲學還僅僅只是確立它最核心的思想和價值觀,還需要一定的時日用更多細致入微的理論去豐富這個全新的哲學體系。本人也將結(jié)合全書人物經(jīng)歷順帶把冷哲學的抽象理念更加具體化和實際化,以期能夠讓更多的人認識這一全新的哲學思想。
從名字的字面意思來看,冷哲學跟冬天的溫度一樣,讓人不寒而栗,它劍走偏鋒之時,將我泱泱大國的文化精髓全方位的展現(xiàn)出來。特別是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冷哲學給給我們指出一條合理的立身之道。
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現(xiàn)在的新聞一個比一個勁爆,吸引眼球之余,卻讓我們難分真假,正因為無法準確判斷這接踵而至的信息炸彈,我們每天都活在困惑之中。從得知新聞開始的好奇,然后是憤怒,接著就是疑惑,再最后就是失望,久而久之我們也就淪為麻木不仁之徒。
而這時候,你需要的就是它——冷哲學。
形象的來說就是從心理預期上不再給自己設定任何標準,也不以任何道德制高點來幻想事件所謂的陰謀,就冷眼旁觀,等到一切塵埃落定之后,所有的紛爭和矛盾都逐漸清晰,到那時候你在做出適宜的判斷,這回節(jié)省很多時間,當然也會減少你成為憤青的概率,這對于我們這群被動接受信息的弱勢群體而言,無疑算是明智之舉,因為有時候真理和真相都掌握在少數(shù)的手里,當你屁顛屁顛跟著前面的人去湊熱鬧,然后接著甩開膀子吶喊,像是為正義而戰(zhàn),結(jié)果等你一覺睡醒以后才發(fā)現(xiàn),敢情這只是一出鬧劇,自個又被華麗的耍了一道。
同樣,掌握信息主動權的一方也在無形中采用了我的冷哲學,譬如某一熱點事件發(fā)生以后,起初都會有人站出來解釋或者辟謠,結(jié)果一來二往他們發(fā)現(xiàn)在群情激憤的風口浪尖,辟謠和解釋的風險都很高,無異于虎口拔牙,于是乎他們就學聰明了,干脆置之不理,讓輿論的熱情先晾一陣,等到大伙情緒發(fā)泄完了,憤世嫉俗的,拯救世界和平的同志也都回家吃飯了,這會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時機。
冷哲學告訴我們,不管是對待人,或者碰見事情,永遠不要急著去開口發(fā)表意見,冷靜下來,擺好姿勢,才能透過憤怒看到事件的本來面目。
由于時空先后順序的緣故,老趙卻是沒有機會來了解我的冷哲學思想,但作為上得了戰(zhàn)場,進得了書房的草根皇帝,在識人用人方面的確是使用到了冷哲學的核心方法。
其實老趙從盧多遜話中已經(jīng)對樊若冰這個人有了大概的了解,他也明白當下正是用人之際,更何況樊若冰具有朝廷官員所不具備的兩大優(yōu)勢,首先他是江南本地人,對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人文風情自然比較了解,雖說老趙此時已經(jīng)有地理圖經(jīng)在手,但為了南征的順利進行,老趙還是需要有人來給自己仔細的介紹江南的情況,以保無慮;其次,先前我們提到了老趙要拿下南唐政府極其治下地盤面對的問題,而樊若冰手里這會兒恰好握著長江沿線的水文情況,就這一點而言,老趙就必須得將其招致麾下。
所以,橫看豎看,左右盤算,這人是要見的,他腦子里和手里的情報,老趙也是下定決心要得到的。
大家都知道,樊若冰同志是個懷才不遇,對南唐政府頗具怨恨的憤青,老趙需要他最理性的判斷,同時也想讓樊若冰意識到君臣之別,也就是說不管你有多大的資本,皇帝就是皇帝,臣下就是臣下,皇帝是不可能放低姿態(tài),矯揉造作的求你的。
因此,在得知樊若冰來到開封的消息后,老趙并沒有急著見他,而是將其安置在了宮中,也不接見,故意冷落他一陣。
盧多遜不知道老趙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要是換做是他,在如此重要的關頭,肯定早已經(jīng)將樊若冰奉為上賓了。
對此,樊若冰同志那也是一頭霧水。
他整日在宮中來回轉(zhuǎn)悠,就是盼著皇帝能夠早點接見自己,而他也好把這幾個月統(tǒng)計下來的數(shù)據(jù)傾囊相授,可是,待了一周也不見動靜,這到底是什么情況?
就這樣,樊若冰如同溫水里的青蛙,不知道何時看到希望,也不知道何時絕望?
又是幾天過后,皇上終于派人傳信讓樊若冰殿內(nèi)覲見。
經(jīng)過一周的冷處理,樊若冰已經(jīng)清醒很多,進到殿內(nèi)之后,他按照大宋的禮節(jié)作了禮,而老趙也一臉和顏悅色的和他噓寒問暖。
二人交談的話題都是些瑣事,譬如以前過得怎樣,南方天氣如何,最近胃口可好,身體是否無恙等等。半個鐘頭過去了,樊若冰覺著老趙的話題重點始終沒有在正規(guī)上來,這時候他也顧不上禮節(jié)了,主動把問題擺在了臺面上。
“啟稟皇上,草民已經(jīng)來到王都好幾天了,皇上您公務繁忙我理解,但是今日您召見我前來,為什么不問我來這兒的目的?難道你不想知道我手里的情報?”
樊若冰的語氣帶著些許的怨氣,老趙聽了這番話后,只是笑了笑,他隨意端起手中的一杯茶吹了吹杯里面的熱氣,
悠哉悠哉的說了句,
“咱老趙覺得吧,這做人就跟喝茶一樣一樣的,水太燙容易傷人,水太冷又沒有味道,所以把握其中的火候也就成了泡茶的關鍵。呵呵,我知道你手里有我想要的情報,我也知道你此前的遭遇,但我這個人就是有一點脾氣,我不大喜歡外來人,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樣,你今天可以跑到我這兒來,明天也可以改投別家,所以.”
“哈哈,樊某沒想到大宋皇帝心思如此細密,敢情這幾天皇上是在考驗我的耐心?其實,您對我存在很大的誤會,或許您覺得我主動來投靠您算不得君子,乃是背叛小人的舉動,但樊某今天在這兒要把話說明白了。良禽擇木而棲,更何況我在江南壓根就沒有被重用過,我也沒進過他李家大門,敢問皇上,這算不算是背叛呢?”
樊若冰的反問,著實把趙匡胤給問住了,一時半會兒竟然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樊若冰接著說道,
“如今,江南之地李氏一族昏庸無道,整日留戀迷醉于詩詞歌舞,全然不顧百姓蒼生。我此次前來無非就是想為江南的讀書人,為江南的百姓討個公道,還請皇上能夠明斷?!狈舯脑挷粌H自個投靠大宋的動機上升到了民族責任感的高度,而且也讓老趙占據(jù)輿論民情的主導地位,老趙也絲毫不猶豫趕緊借坡下驢。
按照慣例,他擲地有聲的肯定了樊若冰此次來到開封的意義,此外還借機強烈譴責了南唐政府腐敗無能,為了接下來攻打南唐營造輿論氣氛。
樊若冰也沒有讓老趙失望,他將自己所知道,以及這幾個月來測量得到數(shù)據(jù)匯總?cè)拷唤o了老趙,臨末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根據(jù)他的觀測,最適合渡江的地點就在采石附近,這里水勢平穩(wěn),河面寬度最小,是橫渡長江的不二選擇。
如此一來,現(xiàn)在老趙已然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而這一道東風就是我們老生常談的話題——開戰(zhàn)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