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城府衙
兵士們已經(jīng)清理好府衙,張定邊正帶領(lǐng)軍士處理城內(nèi)外的殘兵,收拾戰(zhàn)場。
主座上,陳友諒道:「必先,你覺得徐壽輝真的要暗通朱元璋嗎?」
張必先回說:「今一早江上巡哨在下游處,發(fā)現(xiàn)的那艘小舟,是那個『陛下』大艦的附舟,不過讓那船夫跳水先給跑了,很有可能就是要派去私通朱元璋?!?p> 陳友諒眼神閃爍,回道:「好??!這個徐壽輝也坐不住了嗎!」
又道:「天完朝廷的文武官員也都在大艦上吧?」
張必先道:「武將早都是我們的人,剩下的文官,我們這次舟師直下,他們也都一直跟在那個陛下的大艦上。」
陳友諒沉吟一聲,在大廳上來回踱步,一會兒道:「必先,你先跟我去一個地方。」
說完,吩咐了隨從,帶著隨扈小隊,兩人騎馬,直奔采石磯江邊小丘上的一座廟宇。
張必先看了看廟前的牌匾,說:「大王,你又拜五通神了!」
由于建在小丘上,這間五通廟不大,相較于漢陽和江州的神廟規(guī)模小了多?!?p> 陳友諒道:「還多虧了五通神,讓本王自從起義以來,一路順遂,只有在攻打池州城的那次,沒先去神廟祭祀,以致后來吃了虧?!?p> 「剛好這里有五通廟,圍城時過來祭拜,這次順利地攻下太平,總要再來祭拜。」
張必先不以為然地說:「大王攻伐順利,與大王的能力,以及下屬們都竭力與赴有關(guān),與這五通…,算了,與這有什么關(guān)系,就算不祭拜,大王也一樣順遂?!?p> 陳友諒不悅地道:「別說了,你就先待在外頭,我自己進去?!?p> 隨從已先進去檢查,并整理好供品,過來請陳友諒,陳友諒大踏步地走進廟里。
拿起點好的香,對著神廟主位上的五通神道:「五通神在上,信徒陳友諒感謝五通神庇佑,順利取得太平城,愿以所亡將士及鮮血為供品,助益五通神靈力,庇佑信眾,源源香火,再顯神跡,惠及四方。」
說完,將香插入爐中,在神桌前跪拜,并磕了三次頭。停了一陣,想想又說:
「信徒陳友諒,自沔陽信奉五通神以來,承蒙神靈庇佑,神力展現(xiàn),讓信徒陳友諒由縣衙小吏,元帥、平章,一路至今成為漢王。為感謝五通神,每次戰(zhàn)后也都至神廟供奉陣亡戰(zhàn)士鮮血?!?p> 「然而,位居信徒陳友諒之上,天完朝皇帝徐壽輝,戰(zhàn)事無一日之功,軍機無一日之謀,治理無一日之績,卻是尸位素餐,忝居天命之位?!?p> 「今日,信徒陳友諒,欲取而代之,建立漢朝,還請五通神顯跡于擲筊?!?p> 說完,站起來拿起準備好的筊杯,心里默念著:信徒陳友諒,承蒙五通神庇佑,若能創(chuàng)立漢朝,自立為帝,請五通神顯跡,筊杯為圣筊。
雙手往上一抬一松,筊杯掉在地上翻了翻,是圣筊,接連三次都是圣筊。
陳友諒大笑,道:「哈!哈!哈!天助我也,真是天助我也,感謝五通神的庇佑,讓陳友諒我能有今天,哈!哈!哈!」說完,叫五個隨扈進來,要他們也上香祭拜。
并說:「五通神在上,請賜予他們五人弒皇之力,助我完成大業(yè)?!?p> ………
回程路上,陳友諒很是高興,對張必先道:「今日,本王將舉大業(yè),創(chuàng)立漢朝,建立我們漢族的天下,必先,愿意協(xié)助本王嗎?」
建立漢族皇朝、漢人的天下,本來就是他們蓮池三結(jié)義的宗旨,只是先前一直在等待時機,所以暫時屈居在「天完朝」之下。
張必先聽了也很高興,說:「大王要舉大事,創(chuàng)立漢朝,必先當然全力支持,我們漢族在蒙古人底下受苦近百年了,不過,大王說是今日?」
陳友諒道:「對,就是今日,今日是上天讓江上來了大潮,助我們一臂之力,順利攻取太平城,是個大好的日子?!?p> 張必先心里雖然懷疑,是不是陳友諒剛才在五通廟里許了什么愿,但確實是江潮助力,而順利攻下太平城,不然以花云這種不屈不撓的驍將,還不知道要打幾天。
便也回說:「今日攻取太平城,確實是天助我也。尋日不如撞日,今日舉大事也好,回去與定邊商量商量,這事怎么個進行?!?p> 陳友諒道:「有你們兩位兄弟助我,還怕大事不成,走,先回府衙?!?p> 張定邊已帶兵把殘余勢力處置完畢,城內(nèi)也大致安定了下來,正在府衙內(nèi),看到兩人進來,便說:「大王,朱元璋的殘余勢力已都處理,城內(nèi)也安定了?!?p> 陳友諒道:「很好,定邊你辛苦了?!?p> 接著道:「我和必先,有一件大事要找你商量,剛才我和必先認為,由于你的奇謀,讓大軍順利攻下了太平城,定邊你居首功;不過,這江潮來的正是時候,實在是上天也要助我們一臂之力,可見今日正是大好日子,我們打算就在今日舉大事,創(chuàng)立漢朝?!?p> 張定邊一聽,道:「終于要舉大事了,好啊好??!大王就選在今日?」
陳友諒道:「對,就是今日,徐壽輝與天完朝廷官員們的船正過來,本王要徐壽輝今日就壽元灰燼?!?p> 張必先道:「朝廷官員不是問題,武將早就是我們的人,文官們大多只是辦事的,見風轉(zhuǎn)舵最是厲害,誰當皇帝只是換了個人,對他們都一樣。倒是徐壽輝,還有現(xiàn)今跟隨他最久的太師鄒普勝,兩人要怎么處置?」
張定邊道:「徐壽輝當初的五虎將,鄒普勝、趙普勝(雙刀趙)、丁普郎、歐普祥、楊普雄,現(xiàn)今趙普勝、楊普雄已死,丁普郎和歐普祥被外放,只剩鄒普勝跟在身邊,不過他沒兵權(quán),手邊沒將士,也搞不出花樣,愿意臣服就罷,不然就殺了。」
陳友諒也道:「當初鄒普勝和彭瑩玉舉事,推舉徐壽輝為帝,自從彭瑩玉戰(zhàn)死后,他們兩人的部隊大多也死傷殆盡,雖然仍為太師,但在天完朝里已沒有勢力,后來更遭到倪文俊脅持。這次我們舉事,愿意臣服便罷,給他繼續(xù)留個太師官位,做做榜樣,要不然殺了就是。」
張必先說:「這樣處置也好,那就剩下徐壽輝了?」
張定邊道:「這徐壽輝雖然只是空殼子,但再怎么說,也是一個皇帝,當了快十年的皇帝,雖然沒有大功績,但也沒有大過錯,皇帝都有皇帝的『命』,是要小心處置。」
陳友諒道:「沒錯,帝命應(yīng)天,其命也硬,所以本王不會親自處置,剛才本王在五通廟里,已請五通神賜予他們五人神力,由他們?nèi)ジ蛇@事?!拐f著指向遠處隨扈五人。
張必先說:「大王是要殺了徐壽輝,那不就又背負『弒主』的罪名,這樣好嗎?要不讓他自己退位,禪讓給大王您?!?p> 陳友諒道:「這個空有其表的徐壽輝,本王看他不爽很久了,還取個什么『天完』朝,天完天完,是上天要他完蛋的,本王可不接他這個『天完』朝?!?p> 張必先也道:「他取『天完』為名,雖然本意是要壓制大元,『大』的上面壓一橫畫就是『天』,『元』的上面加了蓋,就是『完』,上天要大元朝完蛋的意思,不過這是自己的國名,又不是他國,取個『天完』要自己完蛋,確實不智?!?p> 張定邊說:「我們要創(chuàng)立漢族皇朝天下,大王既然已是『漢王』,就是想要建立『漢朝』之意,本就不用『天完』,只是弒主這個罪名不好擺脫?!?p> 陳友諒道:「弒主罪名怕什么,本王先前就殺了倪文俊,還怕少殺了徐壽輝?!?p> 張必先回說:「殺倪文俊比較有理由,因為他預謀叛變要殺徐壽輝,支持他的人少,大王殺他義所當為,是大義之舉,殺了他反而部眾們都愿歸附大王。」
「而殺徐壽輝的『弒主』罪名,就不好解釋了;且剩下的五虎將及其余還效忠他的人,可能會有人叛離。」
陳友諒道:「那些人本來就不太聽指揮,叛離就叛離,至于弒主罪名這事,只要本王取得了天下,史書是本王寫的,本王愛怎么寫就怎么寫,還怕歷史會記得這種事嗎!」
「何況本王為了我們漢族,起義于沔陽,經(jīng)過多年征戰(zhàn),終于取得天下,為我們漢族重建皇朝,為我們漢族創(chuàng)立太平盛世,這是多么『大義』的事,史官怎么會不站在我們這邊,而庸庸碌碌的徐壽輝那能算個人物,歷史里怎么會有那不存在的弒主罪名?!?p> 張必先與張定邊聽了,雖然仍覺得不妥,但想想也是很有道理。
此時陳友諒又道:「對,就是『大義』,今日創(chuàng)建『漢朝』,年號就是『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