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伐蜀的征西、征虜大軍出發(fā)前,朱元璋總要找將軍們來「商討」一下,就是考考諸位,讓諸將們知道,朕是多么地「天縱英明」。
只不過先前最敢發(fā)言的常遇春屢被糾正,開平王已「薨逝」,這次沒有人敢發(fā)言。
朱元璋只好自搭自唱,要水陸兩路作戰(zhàn),讓蜀夏無法兩邊應(yīng)付,必敗無疑等等。
沒開平王答腔,自己一個唱獨角戲蠻無趣,唱不下去就用寫的,總要留下紀錄才行。
等諸將陛辭后,又「密函」告諭征虜前將軍傅友德曰:
「蜀人聽聞我大軍西伐,必定將精銳聚首東邊的瞿塘,北邊則在金牛(棧道)設(shè)置防阻,以拒我?guī)煛UJ為該地險隘,我大軍難以攻伐。若出乎其意料,奇兵直搗階州、文州,則門戶既毀,腹心自潰。兵貴神速,只是怕諸卿不夠奮勇??!」
傅友德領(lǐng)命,當然是勇往直沖攻伐了。
………
此即劉基所提「明渡夔門、暗襲棧道」的策略,也類同于《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怪畱?zhàn)略。
不過,朱元璋是個勤奮上進的皇帝,隨時在學(xué)習(xí),在進步,自己也想到此策略,更懂得「兵貴神速」,要傅友德盡速由棧道前進。
明玉珍原屬「天完朝」徐壽輝之部將,雖然建立大(蜀)夏國,但兵力并不強捍。
當初紅巾軍四起,大元將領(lǐng)無心作戰(zhàn),朝廷也尚無暇他顧,所以明玉珍才能順利攻下川蜀,據(jù)地稱帝。
后來想如諸葛亮一般,擴張領(lǐng)土,幾次出兵往貴州、云南一帶,皆敗北而歸。之后便以守成為主,明玉珍去逝時,還留遺屬特別交代,『勿進中原』。
所以此次「征蜀」,朱元璋也未派出五個公爵(去年封六公,扣掉文官李善長)前往征伐,僅派遣大批侯爵們,由排名第一侯、中山侯湯和領(lǐng)軍,由瞿塘峽前進,給予壓力;而主要則是著重由「棧道」進攻的這一路,更特別交代驍將穎川侯傅友德帶隊。
朱元璋大體上,認為此次「伐蜀」,應(yīng)該是輕而易舉之事,所以大軍正月初出發(fā)后,二月時還特別撥空,去了一趟「中都」,去看臨濠府的「京城」蓋得如何了?
為什么說是蓋「京城」?
因為不只是蓋新「城池」,朱元璋還令人在臨濠府建筑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各壇,以及太廟等;甚至連臨濠宗廟的體制,還與南京當初建的不同,改如唐、宋同堂異室之制。
這也是劉基「再致仕」的原因之一,劉基告老還鄉(xiāng),主要有三個原因。
劉基當初心念的「大志」,去除「崇蒙媚夷」之俗、建立「仁愛平等」之心的大志向,自朱元璋登基后,大多正順利進行中;本來就想退隱,況且朱元璋也多次「意思表達」清楚,「功成身退」是最佳之途。
第二個原因,便是「中都」。先前朱元璋大舉建設(shè)臨濠城時,劉基當然也贊同在皇上的故鄉(xiāng),建立「新城」,來復(fù)興帝鄉(xiāng);但對于將臨濠作為「京城」,先前便與朱元璋意見不合,眼見朱元璋大動土木了,眼下不合的劉基,還不趕快退隱去。
最后一點,當劉基聽到朱元璋大笑道「先生之見,與朕相同」時,除了顯示陛下學(xué)習(xí)進展快速外,同時也表示陛下自視,已有與自己同等級的謀略;頗能看清楚情勢的劉基,便知道所謂的軍師、謀士,已不應(yīng)再戀棧,該是下臺之時了。
………
不過,征蜀的步調(diào),卻沒朱元璋所預(yù)想的快速,自正月初三出征,至「閏」三月底還沒有明顯的戰(zhàn)績。
朱元璋一直強調(diào)「兵貴神速」,傅友德這路就算了,因為要走陸路到秦、隴一帶,本就長途跋涉、路途遙遠;還要伺機搶「棧道」、翻山越嶺;相對于沿大江而上的水路,最是辛苦的一路。
而湯和征西大軍的水路這方,自出兵之日,直到兩個月后的三月初五,才攻下歸州(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剛到三峽口;距離夔門(瞿塘峽)還有一段路,便「駐扎」下來,派遣各侯分路攻取附近州縣。
湯和大概也知道朱元璋的想法,當然,更有自己的想法;想當年,便是自己介紹朱元璋投靠濠州的郭子興,而其他人都封「公爵」了,自己還僅是「第一」侯爵?
況且,自己這路,本來就是要給壓力的,吸引蜀夏大軍「眼珠子」的,不是要真打的。
蜀夏的大門戶:夔門,雖然就在前方,用膝蓋想也知道,必然大軍布陣以待,沿途可能布有各類的機關(guān)、陷阱。征蜀的主力,是走「棧道」的那路,這邊「對峙」著就好。
如此又等了一個多月,等到「閏」三月,倒是滎陽侯楊璟等不及了,進次瞿塘,結(jié)果、當然不利,還是湯和先知啊!
蜀人自謂瞿塘天險,以鐵索橫斷峽口;除了鐵索外,《實錄》記載: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鑿兩岸壁,引纜為飛橋三,平以木板,置炮石、木竿、鐵銃其上;傍橋兩岸,復(fù)置炮以拒。
實在不知道當年的營造技術(shù)也達如此境界,竟然能夠在瞿塘峽的江面上,建造出飛橋,還能在上面置「炮石、木竿、鐵銃」?
反正蜀夏軍擺得可不是陷阱,而是大陣仗,在江面上、江岸邊布置了炮石的大陣仗。
滎陽侯楊璟雖然吃了敗仗,不過確實吸引了蜀夏守軍「關(guān)注」的焦點;讓傅友德這路,有時間派遣精銳五千為前鋒,攀援山谷,晝夜兼行。
終于,大軍出征四個月后(含閏三月)的四月丙戌(初四),驍勇善戰(zhàn)的傅友德,征虜軍攻克階州(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隨后攻入四川,文州(今甘肅省文縣西)、綿州(四川綿陽市東)相繼攻下。
而等不及的朱元璋,還未收到傅友德的捷報,四月庚寅(初八)便又派遣另一支大軍,命也算驍將的永嘉侯朱亮祖,為征虜右副將軍,率兵前往協(xié)助。
此時的傅友德大軍,卻被漢江(應(yīng)該是涪江)所隔,沒船渡江??!只好暫時與對岸漢州(今四川省廣漢市)的敵軍對望。
不過在造艦過江的空檔,大軍也不是閑著,傅友德一直掛念著皇上「密函」所說兵貴神速,現(xiàn)今已過四個月了,還沒攻下四川!
便命令軍士們,將造艦的碎木拿來刻木牌,還刻了數(shù)千個,做什么?
木牌上面刻著:大明軍已入川蜀,何月何日攻克階州、攻克文州、攻克綿州;然后投江順流而下,投了數(shù)千個木牌,不管敵方、我方,總會有人看到吧!
反正敵方看到,就會分兵回防;我方看到,就會加緊進攻;雙方進攻,總是能加快完成「平夏」的任務(wù)。
當然,也派人翻山越嶺過棧道,趕緊回報朱元璋,我們這路已經(jīng)攻到涪江,正加緊造船渡江中…。
這招作戰(zhàn)方法,果然有用;在下游的蜀夏軍主將,大夏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本來是守著瞿塘峽之險,抵御大明軍;聞敵軍竟已攻破上游的階州、文州、綿州等地,只好分瞿塘守兵,還援漢州,以保成都。
而大明軍水路這邊,朱元璋早就等不及加派大軍支援,收到傅友德的快馬戰(zhàn)報,又用快快馬、加快緊急公文,比已出發(fā)支援的永嘉侯朱亮祖大軍行軍還快,催促湯和進攻。
水路、陸路大軍都收到朱元璋催促戰(zhàn)文,只好拼命啦!
從正月初三到六月二十二,真的真的很快,才半年多,便攻下大夏了。
半百老公子
補充: 《明太祖實錄》卷六十、六十八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一、太祖平夏 洪武四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朱元璋親祀上下神祇,告伐明升。 諭(湯)和等曰:「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川蜀未平耳?!?明)升乃惑于羣議,反以兵犯吾興元(漢中)…不可不討。今命卿等率水陸之師,分道并進,首尾攻之…?!? 諸將陛辭,復(fù)密諭傅友德曰:「蜀人聞吾西伐,必悉其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guī)?。彼謂地險,吾兵難至。若出其意外,直搗階、文,門戶既隳,腹心自潰。兵貴神速,但患卿等不勇耳。」友德頓首受命。 《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六月壬午(初一),傅友德克漢州。 六月辛卯(初十),廖永忠克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 六月癸卯(二二),湯和至重慶,明升降。 七月辛酉(十一),傅友德下成都,四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