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明發(fā)明家

第七十八章 朝廷的最大軟肋

大明發(fā)明家 加勒比海賊王 2097 2022-08-14 17:52:50

  正因為對秦良玉這個女將了解得越多,所以她在天啟心目中的地位越發(fā)的崇高,甚至要超過盧象升、曹文詔,以及滿朝所有文臣武將。

  因為她的忠貞日月可鑒,因為她的功勛天地為證,如果大明多出幾個像秦良玉這樣的人,不管是流寇也好,建虜也罷,早就化歸了塵埃。

  不過,天啟暫時對秦良玉沒有過多的安排,因為奢崇明引起的奢安之亂還未平定,秦良玉的白桿兵依然在盡力剿賊。

  再者,白桿兵已經是一支成熟的軍隊,秦良玉對他們的操練也不用任何人操心,唯一的不足就是這樣的善戰(zhàn)之軍應該越多越好。

  可現(xiàn)在這個想法有些不太現(xiàn)實,因為白桿兵的訓練、供養(yǎng)都是土司的財政。

  哪怕是幫助朝廷打仗,也幾乎都是自備糧餉,很少向朝廷伸手,非常的難能可貴。

  憑石柱宣撫司的財力,很難供養(yǎng)更多的兵力,而現(xiàn)在天啟也沒有足夠的理由直接給秦良玉撥款。

  因為奢崇明之亂的高峰期已經過了,現(xiàn)在只是憑借地利優(yōu)勢在垂死掙扎,而圍困他的大明軍隊也很難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畢竟川黔一帶的地形非常復雜。

  沒有大規(guī)模戰(zhàn)斗,就沒有戰(zhàn)功,天啟就沒有理由賞賜白桿兵,不然的話,與他們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其他明軍就不服了。

  如果都賞賜,朝廷也拿不出那么多錢。

  所以,天啟只能暫時的將秦良玉和她的白桿兵默默記下,以后再找時機進行補償,現(xiàn)在就不作過多安排了。

  還有趙率教和滿桂,這兩人也是忠勇可嘉的良將,戰(zhàn)斗都很勇猛,在關外也取得了不錯的戰(zhàn)績,兩人此時也都是總兵官。

  職位已經夠高,不需要另外安排他們去刷戰(zhàn)績晉升了,暫時保持現(xiàn)狀即可。

  但是,他們兩人之間卻有個問題讓天啟很是頭痛。

  他們原本是共事多年的遼軍同僚,關系是很好的,但前年因為救援、以及功勞分配的問題,雙方產生了一些矛盾,漸生嫌隙。

  當時還鬧得比較大,畢竟兩個都是統(tǒng)兵大將,這般不和,以后怎么在遼東共事?

  以防兩人的矛盾加深,朝廷最終選擇將他們分開,于是把滿桂掛印移鎮(zhèn)到山海關大門。

  可這只是權宜之計,如果建虜再來攻,滿桂肯定會被調出去支援,到時候兩人出現(xiàn)在同一處戰(zhàn)場上,萬一發(fā)生點什么就麻煩大了。

  這可不是天啟杞人憂天,因為大明朝有多少將領,以及不同屬軍隊之間的不和,最終導致了極為嚴重的后果。

  這種事情首先要拿出來說的就是天啟元年的渾河之戰(zhàn),當時參戰(zhàn)的浙兵、川兵、遼兵矛盾重重,互不信任,甚至到了刀兵相向的地步。

  在開戰(zhàn)前,浙兵和川兵就先發(fā)生了火并,甚至用火炮對射,雙方都傷亡嚴重。

  隨后,浙兵又與當?shù)氐倪|兵大打出手,也互有傷亡。

  三方就帶著這樣的矛盾參與了渾河之戰(zhàn)。

  最先與建虜交戰(zhàn)的是川軍的白桿兵,本就與川軍矛盾極深的浙兵直接選擇了袖手旁觀。

  而遼兵和浙兵也有矛盾,看到浙兵不救,也選擇作壁上觀,因為他們打著事后以此事彈劾浙兵以報一箭之仇的心思。

  結果,他們就眼睜睜的看著建虜集中兵力將白桿兵消滅。

  建虜打完白桿兵,又開始攻打浙兵,遼兵更加不救了,繼續(xù)旁觀。

  然后浙兵被建虜消滅后,就剩下遼兵獨自面對了,結果可想而知。

  戰(zhàn)斗中,最忌各部兵力被敵人各個擊破,而這幾支明軍,卻人為的幫助建虜創(chuàng)造了這個天賜機會。

  其實不管是遼兵、浙兵還是白桿兵,他們都是大明最精銳之軍,也都不是膽小怕死之輩,幾千人面對幾萬建虜圍攻也沒有絲毫怯懦。

  幾乎所有人都在極為不利的戰(zhàn)況下,都浴血奮戰(zhàn)到最后一刻,沒有選擇向敵投降。

  所以,這種悲慘結局,非戰(zhàn)之罪,而是人禍。

  如果他們能夠摒棄前嫌,將與建虜?shù)某鸷薹旁谑孜?,同心協(xié)力,建虜即便能取勝,也至少得多付出幾倍的代價。

  因為他們在獨自面對建虜時,都取得了不小的戰(zhàn)果,特別是白桿兵,頂住了建虜多次的瘋狂沖擊,戰(zhàn)況一度膠著。

  如果浙兵和遼兵能夠適時的給予支援,搞不好能夠打出一場以少勝多的精彩之戰(zhàn)。

  可是,沒有如果。

  每每想到渾河之戰(zhàn)的慘狀和結果,天啟都義憤難平。

  最可怕的是,明軍并未從中吸取教訓,在這之后又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次自己人坑自己人的事情,在關鍵時刻算計報復與自己有嫌隙的人,甚至直接率軍逃跑,把友軍的后背暴露給敵人。

  漸漸的,很多統(tǒng)兵大將,每戰(zhàn)都小心翼翼,一察覺到不對就立即率先跑路,因為跑慢了很可能就被別人給賣了。

  這樣的軍隊,還能怎么打仗?所以經常性的出現(xiàn)幾萬、甚至十幾萬的軍隊說崩就崩了。

  于是,大明朝的最后一點余威被慢慢耗盡,然后轟然倒塌。

  可是,很多矛盾是不同派系,或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比如浙兵與遼兵在援朝時就鬧出了矛盾。

  所以短時間之內,天啟也無力改變,朝廷很多時候也只是和稀泥,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其實,建虜內部也有自己的派系和矛盾,但他們揉合的能力要遠遠強于明軍,至少在戰(zhàn)場上不會互坑自己人。

  有事在家里斗,出來了就將目標全部放在明軍身上,而明軍很多時候卻反著來,恨不得在戰(zhàn)場上借敵人的刀來除掉自己的政敵,簡直令人無語。

  天啟明白其中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大明朝廷對這些已經漸成軍閥之勢的軍隊控制力太弱了,一方面想要他們好好打仗,一方面又擔心他們跑到建虜那邊去了。

  所以很多時候要盡力安撫,生怕做出一些太過刺激他們的事情,而他們也經常以此拿捏朝廷。

  說白了,就是朝廷缺乏一支強有力的嫡系中央軍彈壓,這也是大明朝廷的最大軟肋。

  若李邦華將十多萬京營練出來了,擁有白桿兵或者當初浙兵一樣的戰(zhàn)力,那情況肯定會好很多。

  建虜就是如此,皇太極上臺時其他三大貝勒也不服,但無奈人家手中的實力最強啊。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