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周處大材,孫皓識人!
吳國朝堂關(guān)于交州之事討論的熱火朝天之時,位于烏程的孫皓,也在和周處、吾彥等人也在議論。
“想不到漢國此行出兵不以攻戰(zhàn)為首,反以仁義臨交!”
“漢主太過仁、弱矣!”
“若是讓我來,便直接出兵便是!”
孫皓雖然是吐槽劉禪,但是在場兩人都知道他說的是孫休仁、弱,不敢直接出兵平交!
周處聽出來了,于是說道
“若我為大將,定如大王所說直接征伐交州!”
不過說著說著,他語氣一轉(zhuǎn)
“漢國以平交州之功換建平郡的做法我倒是很佩服!”
“交州之事表面是以大軍可平,可若是如朝堂諸公所為,以三言兩語議定,以一郡之地換數(shù)千兵馬出手,何樂而不為呢?”
“如此,便有更多精力向北,而非陷入南征!”
現(xiàn)在的周處雖也是個游俠氣的漢子,但比起孫皓來說,還是更懂征戰(zhàn)之事!
見周處偏題的評價起了吳國的做法,吾彥這才開口說道
“不錯,漢國此舉,頗為明智!”
“在不影響兩國邦交的情況下,得到了出川伐魏的第二條路,同時又讓我國以最小的代價平交,可謂一舉兩得!”
失去了建平郡雖然難堪,但只要西陵、夷道、佷山等縣在,漢國想要伐吳依舊處于尷尬的境地!
孫皓在與兩人的辯論中次次都能獲益匪淺,他醒悟的說道
“原來如此,關(guān)鍵便在于錢糧耗費等代價!”
“我國的重點依舊在淮南、襄陽等地!”
“朝廷以最小的代價伐交,是為了北方防線穩(wěn)定!”
清楚了兩人用心的孫皓突然想到一事
“今朝中有意征辟有才之士以之治理交州!”
“孤看子隱、士則皆有大材,不如舉諫兩位入朝?”
雖是疑問句,但孫皓卻肯定的看著周處、吾彥!
周處想了想,沒有拒絕,他雖然很多種辦法做官,但不想拒絕孫皓的人情,畢竟他還是很欣賞孫皓的!
吾彥卻出乎意料的拒絕了孫皓的好意
“如今我為大王幕友,應(yīng)以輔佐大王為主,在朝為官非我本愿!”
這不是吾彥矜持,寒門出身的他當然希望獲得做官的機會,但是作為孫皓幕友,他又必須確保孫皓周邊有信得過的人!
吾彥的話讓孫皓十分感動,他當即就上表吾彥為王府中尉!
同時向左典軍萬彧推薦周處!
雖不是試探兩人,但孫皓卻對兩人做了一個評價
‘周處已服膺,吾彥為我臣!’
孫皓的私人信件很快到了萬彧手上。
“烏程侯薦賢才?以吾彥為王府中尉?”
如今的萬彧在朝廷位雖不低,但是在濮陽興等人的籠罩之下,依舊處于小透明的處境!
以此人出身而言,在朝廷來說不算高,其父萬弘,在嘉禾四年(235年)才官至南昌尉。
但他也是有野心、有才華之輩!
如當今朝中濮陽興、張布等掌權(quán)之輩,皆非大族豪門,甚至如丁奉之輩也不過寒門小姓!
自孫權(quán)晚期,到如今的孫休,吳國的皇帝要么倚靠宗室大臣,要么依靠親自提拔的寒門人才。
三吳世族多外鎮(zhèn)為官,如陸抗、陸凱之輩,一個鎮(zhèn)西陵,一個督巴丘。
此輩可掌一方大權(quán),但要總理朝政卻已很少見,這也是三吳大族和孫權(quán)抗爭之后妥協(xié)的結(jié)果!
因此就給了萬彧這類人才出頭的機會!
可這就造成了吳國朝廷的動蕩十分嚴重,從孫亮時期的托孤大臣諸葛恪到宗室權(quán)臣孫峻、孫綝兄弟,以及孫休時期的濮陽興、張布,中間才十年而已!
前面失敗的那些,哪個不是全家被誅?
這中間可是一步錯,全家皆輸!
因此依附于濮陽興、張布的萬彧也十分謹慎,看完孫皓的信件便燒掉了!
如今朝廷的動向他很清楚,孫休讓各大臣舉諫人才治理交州,說實話三吳大族還真的看不上!
交州什么地方?他們清楚的很,說是富庶,其實也就那么幾個郡!
而且本地大族可不好治理,再加上路途遙遠,有些人去了就是一輩子!
像是之前因事獲罪的張休、顧承、顧譚之輩,就是流放交州,死于交州!
虞翻‘青蠅吊客’的悲慘案例擺在前面,哪個還會主動去交州?
因此朝中也只有薛珝、陶璜、虞汜自薦,而其余大臣手上根本沒有人才愿意去,如今孫皓推薦的周處,可謂是解了萬彧的燃眉之急!
基于此,吾彥的任命很快下來,同時,得了萬彧推薦的濮陽興立馬便征召到了周處。
濮陽興等人和周處對答了一番之后,都覺得這是為個人才,就在準備任命之時,宗預(yù)突然問道
“以子隱之見,朝廷三位賢才(薛珝、陶璜、虞汜)何人可為帥、何人可為將、何人為謀主?”
宗預(yù)這問題倒是有些為難周處了,這三位都是一時之選,都有其高光時刻!
薛珝就不用說了,三人中位最為、年歲最大,他為主帥的是比較合理的,應(yīng)該能很好統(tǒng)合征交勢力!
但薛珝武事沒有太出色的地方,理民為佳,所以
“以五官將(薛珝)為主帥,坐鎮(zhèn)后方,調(diào)理諸事!”
聽了周處這話,濮陽興、張布有些驚訝,宗預(yù)卻哈哈大笑,心說周處這小子還真敢說,說白了就是讓薛珝處理后勤何民政唄!
這下張布也好奇的問道
“為將者何?”
周處思慮片刻,然后說道
“右中郎將(陶璜)可為主將!”
雖然不清楚陶璜的具體軍略,但是其父為交州刺史,在交州廣施恩德,以他的名望一紙敕令,便可讓舊部云集!
這可不是說笑,吳國的一州刺史的史權(quán)力比季漢大多了!
就算陶璜不通軍略,以他的名望和對交州的熟悉,就比其他幾人更合適為主將!
張布抓著胡子說道
“不錯,不過子隱可別小瞧了世英,他的軍略水平連大將軍(丁奉)也贊不絕口!”
這時,濮陽興繼續(xù)問道
“子隱為何覺得散騎常侍(虞汜)可謂謀主?”
這次,周處想也不想便說道
“散騎常侍有急智,如罪人孫綝廢立之事,便可看出他的智略!”
周處所說便是孫綝廢幼主(孫亮),迎立瑯邪王休(孫休)那會。
那時孫休還沒到,孫綝想要入宮圖謀大事,于是召百官會議,大家都是一副惶恐不安、唯唯諾諾的樣子,竟然沒有敢出口反對的!
只有虞汜出口說
“今迎王(孫休)未至,而欲入宮,如此的話,群臣會心中搖蕩、有所疑惑,以為大將軍有意其他(皇位),這可對大將軍的名聲有不好的影響??!”
孫綝被虞汜說的有些不好抉擇,最后終于立了孫休為帝。
可以說虞汜的這一番表現(xiàn)十分對孫休的皇位的確立十分重要!
先不說周處的識人之能,只說周處能提到這點,就說明他對于交州之事做足了準備!
這等人才被他們推薦上來,濮陽興、張布也是大功一件,兩人因此大喜說道
“善!”
宗預(yù)也是點頭示意,不過他卻還有一問
“此去交州,或為數(shù)十年,子隱可知此中之難?”
這話倒是戳中濮陽興等人的痛點了,就因為這個,很多賢才都對交州之事興趣缺缺!
連薛珝、虞汜兩人都只是自薦征伐交州,只有陶璜是自薦前往交州治理的!
“此事我知,我愿意治交,非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報答烏程侯識人之恩!”
周處的回答也讓他們更加疑惑
“哦?事關(guān)烏程侯?此中有何典故?”
“我于鄉(xiāng)里之時,除惡虎,斬惡蛟,卻因浪蕩不羈而為鄉(xiāng)里所患,與惡虎、惡蛟齊名為‘三害’,唯烏程侯贊我率直性真,今烏程侯又薦我治交,我意以此來報烏程侯大恩!”
三人一聽此語,立刻腦補了一副賢王與賢士會面的場景
宗預(yù)立刻反應(yīng),含笑的對周處說道
“好,子隱真性情,若要我說,此時此刻‘三害’已除!”
濮陽興和張布也接話說道
“子隱之名可傳鄉(xiāng)里,為鄉(xiāng)人所贊,為后人標榜!”
于是在眾人一番操作之下,‘周處除三害’的故事,顯于江表!
‘烏程侯識人’之事也顯跡于東吳,時人多有稱贊孫皓賢王之名!
濮陽興、張布、宗預(yù)幾人也因為提拔賢才而被贊‘不讓明珠蒙塵’!
恰好這時,郁林的軍情傳回,確如宗預(yù)所說,漢軍保住了郁林的交通要道,交趾也服于漢軍統(tǒng)治,可是丁奉卻怒罵道
“修則愚蠢,修允該死,怎可急躁殺人!”
“若無臨浦蠻夷之亂,合浦等地我大軍一來便可定,真是氣煞我也!”
于是大家一商儀,便立刻任命周處為臨浦縣令!
周處起家有如此高位,還是得益于他父親是周魴,如果真的是吾彥來,可能起家只是縣吏!
既然郁林保住大半,建平之事也該走上正軌了,見宗預(yù)又提及此事,孫休也知道不能再拖了,便下令開始移交。
“不過如今郁林還有隱患,需得等郁林、交趾等地悉數(shù)被我國大軍接手之后才可完全移交!”
“如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