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若弼從北掖門攻入建康城的時候,韓擒虎已經(jīng)先于他一步從朱雀門兵不血刃地進入了宮城,并且在一口枯井里活捉了陳帝。
對此,賀若弼很不以為然。在面見晉王楊廣的時候,賀若弼說是自己牽制住了陳軍的主力,才使得韓擒虎得以面對一個近乎空城一般的建康城。韓擒虎也不示弱,他指責賀若弼不聽晉王楊廣的調(diào)度,擅自提前用兵,導(dǎo)致大量士兵傷亡,是有罪之人。
楊廣本來就對賀若弼不聽自己的指揮而擅自用兵大為不滿,于是當韓擒虎當眾就此指責賀若弼的時候,楊廣順勢就將賀若弼下了獄,準備軍法從事。
然而,與楊廣的想法不盡相同的是,隋帝楊堅對賀若弼與韓擒虎兩人都是大為贊賞,肯定了兩人在滅陳之戰(zhàn)中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對大隋朝能擁有這樣兩位有勇有謀的將軍而感到驕傲,稱他們是國之棟梁,因此在他的心中,這兩員大將他都很愛惜。
聽說次子晉王楊廣把賀若弼給抓了,隋帝楊堅大為吃驚,為了不傷害有功之臣的心,為了國家的前途命運,他立即頒布圣旨命人將賀若弼給放了出來,事后,不但沒有怪罪賀若弼,還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將賀若弼與韓擒虎一起進位為上柱國,并加封賀若弼為宋國公,拜為右武候大將軍。對此,楊廣內(nèi)心頗為不滿,也想不通父皇為什么要這么做。
楊堅知道次子楊廣對自己心生不滿,于是決定對這個兒子進行一次教訓。
一直以來,隋帝楊堅對這個次子都是委以重任,像這次如此重要的滅陳之戰(zhàn),也都交由楊廣統(tǒng)領(lǐng)各路軍,楊堅這么做,無非是想培養(yǎng)楊廣在軍中的威信,但是,出于某種私心,楊堅對楊廣的要求似乎不僅僅局限于此,他對楊廣的要求還有很多。
“阿英,父皇知道你還在生父皇的氣!”隋帝召見楊廣說道。
“兒臣不敢!”楊廣雖然這么說,但是臉上的表情并不服氣。
“哦,是嚒?你不是不敢,是敢怒不敢言吧!”隋帝看出楊廣的表情。
“那兒臣就斗膽向父皇直言!”楊廣一副豁出去的態(tài)度說道。
“你說吧,朕聽著!”隋帝說道。
“父皇明明知道兒臣以不聽調(diào)遣之罪將賀若弼下獄,為何還要當眾讓兒臣出丑,不但不怪罪賀若弼,反而給他加官進爵呢?兒臣心里不服!”楊廣氣憤地說道。
“就為這個?”隋帝問道。
“就為這個!”楊廣答道。
“你這是糊涂!簡直辜負了朕對你的一片期望!”隋帝怒道。
楊廣聽父皇竟然還怪罪起自己來了,更是氣不打一處出,但是又不能頂撞父皇,于是,他把頭往旁邊一扭,表示不愿意聽父皇這么說自己。
“你不愿意聽是不是?你覺得父皇在袒護賀若弼是不是?你覺得父皇是非不分還怪起你來了是不是?”
一連三個問題,把楊廣問得當場就想開溜,但是他又不甘心,自己明明沒有做錯什么,父皇還罵自己糊涂,他要弄個明白,不能就這么被白白地罵了。
“是!是!是!父皇!您說的都是!”
雖然已經(jīng)貴為晉王,雖然已經(jīng)歷過滅陳之戰(zhàn)這樣的洗禮,但是在父皇面前,面對父皇的批評時,楊廣還是會表現(xiàn)的像個孩子一樣。
“你瞧你現(xiàn)在跟父皇說話是什么態(tài)度!你要是不愿意聽,你就走吧!”楊堅氣得將袖子一甩背對著楊廣。
楊堅對這個次子居然用這樣的態(tài)度跟自己說話很不滿意。在他印象中,楊廣是跟自己最像的,生活簡樸、妻妾少、穩(wěn)重、聽話,但是沒想到這一次,兒子竟然會有這么大的脾氣。
見父皇也發(fā)怒了,楊廣才意識到自己剛才的態(tài)度的確有點過了,眼前的父皇不但是自己的父親,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陛下,是一國之君,再不服,也得分君臣之禮!
于是楊廣轉(zhuǎn)過頭,撲通一聲跪下,匍匐在地:
“父皇!兒臣剛才一時意難平,頂撞了父皇,兒臣知錯了,兒臣知罪了,請父皇開恩,饒恕兒臣!”
楊堅仰頭嘆了一口氣,轉(zhuǎn)過身來對楊廣說:
“阿英,父皇知道你治軍嚴苛,賞罰分明,這是你的優(yōu)點,但是君臣之道還要講究一個‘情’字,情至則人心歸,人心歸則大業(yè)成。賀若將軍是南下滅陳計策的主要提出者,也是攻陳的主力軍之一,雖有不聽軍令擅自用兵之嫌,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其立有大功,又是我大隋不可多得的棟梁之才,故其罪孰可原諒!如今天下剛剛一統(tǒng),而江南的人心尚未歸附,且北方突厥邊患又尚未消除,此時正是用人之際,父皇對其進行封賞乃是遵循有能者居之啊!你現(xiàn)在明白父皇的一番苦心了嗎?”
“兒臣明白!兒臣謹遵父皇教誨!兒臣剛剛一時魯莽,差點誤了軍國大事!”楊廣后悔道。
楊堅接著說道:“我大隋以尊佛立國,當以慈悲為懷,廣施善心,因此,朕命令諸軍南下攻陳之時不可濫殺無辜,大軍過境之時要對江南百姓秋毫無犯,這才有爾等各路大軍能在短短兩月之內(nèi)攻滅南陳而沒有遇到江南百姓的激烈抵抗?!?p> “父皇仁慈,澤被天下,萬民歸心!”楊廣伏首道。
楊堅繼續(xù)說道:“皇兒,你本來名英,后因避諱改名為‘廣’,你可知為什么?”
“孩兒愚鈍,請父皇明示!”楊廣誠懇地請教道。
“這個‘廣’字,乃是父皇和你母后希望你長大后能像佛家所講的那樣廣施善心于民,廣施恩德于天下,你的前途才會無限廣大?,F(xiàn)在你能明白父皇和母后對你的一片苦心了嗎?”隋帝問道。
楊廣立即痛哭流涕道:“兒臣明白了,多謝父皇教誨,兒臣一定謹遵父皇旨意,為我大隋天下建立萬世之功業(yè),令我大隋百姓享萬世之太平!”
“你記住,朝中武將可以倚靠者以楊素、韓擒虎、賀若弼、長孫晟、來護兒、史萬歲等人為重;文臣可以倚靠者以高穎、蘇威、裴矩、宇文述為重。此皆我大隋肱骨之臣,當以官爵厚祿待之,則人心盡歸,大事可成矣?!睏顖哉Z重心長地對楊廣說道,然而這樣的話對一個并非儲君的晉王講,似乎又顯得意味深長。
雖然立了嫡長子楊勇為太子,但是隋帝五個兒子之中,次子楊廣妻妾少、生活簡樸、禮佛、納賢這些特質(zhì)與自己最像,因此隋帝對楊廣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期待,這種期待只有隋帝自己明白,他不能與任何人分享這份期待,因為這關(guān)系到帝國的國運,也許此刻的楊廣也明白了那么一點點,但是還不敢妄加揣測,命運到底會如何發(fā)展,他們父子倆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等待。
“兒臣記住了,兒臣一定謹遵父皇教誨,不辜負父皇的期待!”楊廣是多聰明的人,他知道有些事情不需要說出口,只需要心照不宣就行了。
楊堅扶起跪伏在地上的楊廣,充滿慈愛地說道:“皇兒,如今江南已經(jīng)平定,想要建功立業(yè),你只需要做好你的并州總管,在抵御突厥人這件事上有所作為即可?!?p> “是!父皇!兒臣謹遵父皇之命!”楊廣起身答道。
“你三弟阿俊,懷有仁恕之心,朕欲將其派往揚州兼任總管之職,以交好江南士族,收服人心,你意下如何?”楊堅問道。
“三弟宅心仁厚,曾因避免殺戮太重而不愿渡江攻陳,遂使陳舊將周羅睺來降,此乃仁者無敵也,今江南之地,士族豪強人心未服,三弟此去定可勝任此職,為父皇分憂。”楊廣知道父皇這么問其實已經(jīng)做好了決定,那么他只要順水推舟,做個人情即可。
楊堅聽了楊廣對楊俊的贊譽,心中對楊廣的度量和人品也是更加滿意,他對諸子之間會出現(xiàn)兄弟鬩于墻的擔憂也就逐漸放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