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子和庶子之間是有很大分別的,盡管嫡子不一定成才,庶子不一定不成才,但庶子所受到的待遇就天淵之別了。
儒家對于禮教是很執(zhí)著的,不能僭越等級界別,僭越了,就是離經(jīng)叛道,唾沫都能噴死你。
雖然孫貴妃地位尊貴,朱標平日里也很尊敬孫貴妃,相處十分融洽,但在朱標眼中,她就是庶母,自己不可能為孫貴妃披麻戴孝,更何況自己的生母還在,更不能這樣做,身為太子,一定要做天下讀書人的典范。
現(xiàn)在朱元璋讓他和幾個嫡出的弟弟去為孫貴妃服齊衰,顯然不合理,他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反問朱元璋一句:“父皇,歷朝歷代的不說,就以在場的公侯將相文武百官為例,因病亡故的側(cè)室偏房小妾不在少數(shù),他們的嫡子都不為庶母服孝,為什么天子的嫡子卻非要這樣做不可?”
滿朝文武驚掉了下巴,他們想不到太子竟然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責自己的父親!
全場鴉雀無聲。
陪伴自己多年的孫貴妃去世,朱元璋本就心情不好,自己最愛的兒子的太子朱標竟然迂腐不變,以墨守成規(guī)的禮教來當眾質(zhì)問自己,觸犯龍顏。
朱元璋大怒,氣得七竅生煙,抽出殿值侍衛(wèi)楊執(zhí)謙的寶劍就要砍朱標:“逆子,逆子,以為飽讀詩書就可以犯君上,刮龍鱗,朕今天就殺了你這個讀死書不懂變通不成大器的逆子!”
朱標臉色都變了,見勢不妙,知道這回事鬧大了,自己若是不跑,正在氣頭上的父親真的會揮劍劈下來,那就死得冤枉了,于是拔腿就往殿外跑。
“逆子,你站住!你站住!”朱元璋臉色鐵青持劍追去。
驚呆住不知所措的文武百官見證了大明朝堂上出現(xiàn)了奇葩的歷史性一幕,皇帝老子拿著寶劍追斬太子小兒,而太子小兒則不管皇帝老子喊什么,反正先跑再說,保命要緊。
朱標不是怕死,而是不想死得這么冤。
文武百官反應過來,一看朱元璋的臉色不對,明白情勢不妙,朱元璋真的動了雷霆之怒,真的會殺太子。
魏國公徐達和誠意伯劉伯溫立即上前拉住朱元璋,衛(wèi)國公鄧愈趁機奪下寶劍,百官跪拜求情,七嘴八舌勸說不能殺太子。
朱元璋依然唾沫橫飛戟指罵朱標是逆子。
跑出大殿的朱標見群臣攔住朱元璋,這才停下腳步,但是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進去肯定更氣朱元璋,不進去又落下不孝子的惡名。
有一位文臣叫叫桂彥良連忙出來勸他:“太子殿下,你雖然占理,但君父之命不可違,別因為一個薨了的孫貴妃,導致父子不和,動搖大明江山的根基,這就不值得了,殿下讀書是為了治理天下的,不是和人爭個長短的,逞口舌之快的,回去認個錯吧,讓皇上有臺階下!”
朱標覺得桂彥良說的很有道理,便進殿跪下向朱元璋道歉認錯,答應服齊衰,帶同所有皇弟為孫貴妃披麻戴孝。
朱元璋見朱標改變主意,加上一眾大臣的求情,也就氣消了,不追究朱標忤逆犯上之罪,又恢復父慈子孝的局面。
文武百官這才松一口大氣。
按剛才的情形,朱標不跑的話,朱元璋會不會在盛怒之下,真的一劍斬下呢?
誰也說不準,俗語有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正在氣頭上的朱元璋真的一劍斬下,要了朱標的性命,大明歷史就得要另寫了。
朱標每逢想起此事,都覺得腳底生寒,這也給了他一個教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要按規(guī)矩來的,一定要懂得適時變通,否則吃虧的永遠都是自己。
有一種人的性格明明知道是自己做錯了,但嘴里會認錯,可行動上依舊,死性不改。
朱標也是這一種人,對于朱元璋懲罰貪官污吏的雷霆手段,他是不認同的,覺得很殘暴的,所以屢屢頂撞朱元璋,從而又是雞飛狗跳的場景。
也許是他沒有在戰(zhàn)場上摸爬滾打過,沒有體會過戰(zhàn)場的血腥,不明白貪官污吏對江山的危害,所以他主張的是寬厚政策。
在他的治國理念里,始終灌注有儒家思想“人性本善”的思維,而朱元璋則是經(jīng)歷過苦難了解世態(tài)有“人性本惡”的思維,對任何構成大明江山危害的事情都是毫不留情地施以雷霆手段。
當年爆發(fā)紅巾軍起義,朱元璋是一個云游化緣的僧人,經(jīng)歷了太多的苦難,三番四次險些死掉,為了生存,于是投奔已經(jīng)去了濠州紅巾軍元帥郭子興那里的發(fā)小鄧愈,變成了一位起義軍士兵。
因朱元璋在寺廟里學過識字,身材高大,加上觸角敏銳,打仗自有一套,屢立戰(zhàn)功,很快得到郭子興的重用,后來郭子興為了籠絡朱元璋,聽命于自己,便把義女馬秀英許配給了朱元璋。
不招人妒是庸才,朱元璋的迅速崛起引起了郭子興的猜忌,再加上受到郭子興的兒子排擠,差一點被困在牢中餓死,所幸妻子馬秀英冒死相救才脫困,再加上眾將的求情,他自己也對郭子興以示忠心,郭子興放過了他。
郭子興留下他不是不留下他也不是,于是令他離開大本營濠州,但是不許他帶太多的人馬,他便帶著妻子馬秀英和二十個心腹離開濠州,前去定遠。
這一去就雄鷹展翅,成為朱元璋逆風翻盤的分水嶺,掀開爭霸天下的序幕,史書稱之為“南略定遠”。
到了定遠,朱元璋憑著出色的能力逐漸站穩(wěn)腳跟,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才來投靠,成為一路元帥,與郭子興平起平坐,后來攻下滁州,再往南攻打和縣,然后渡江,占領太平,最后攻占集慶(今南京)。
為了奪取集慶這個戰(zhàn)略要地,成為自己發(fā)展壯大的根據(jù)地,朱元璋把軍中所有的家眷都留在太平,然后全軍出動,拼死也要拿下集慶。
朱標就是在這個時候生在了太平一個叫陳迪的家中。
當兒子出生的消息傳到集慶戰(zhàn)場上時,朱元璋正在指揮軍隊與集慶元軍酣戰(zhàn),他興奮不已,在身后山坡的石頭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八個字。
這一年的朱元璋二十八歲。
朱標的降生,對他是極大的鼓舞,老朱家有后了,劉伯溫對他說這是老天爺給他的最好的禮物,攻取集慶,兒子降臨,一切都是應天而生,帝業(yè)必成,劉伯溫這番說詞激勵了所有將士,三軍個個用命,奮勇向前,終于攻破集慶這個戰(zhàn)略要地。
朱元璋為了確立他是應天而生的真命天子,于是把集慶改為“應天”。
集慶之戰(zhàn),是朱元璋手握爭霸天下主動權的轉(zhuǎn)折點,稱號為吳王,立朱標為世子,成為紅巾起義軍最后的三大反王之一,與漢王陳友諒、誠王張士誠分庭抗禮。
朱元璋先后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為了讓兒子朱標了解民生維艱,體驗一下真實的生活,在即將登基稱帝之際,特地讓朱標從應天回到濠州,代父去祭拜祖陵。
臨行前,朱元璋囑咐朱標說,你生下來,就有我的庇護,沒經(jīng)歷過什么波折,更沒經(jīng)歷過什么苦難,習慣了安逸的生活,現(xiàn)在你回去,一路上游覽山川,經(jīng)歷田野,多看看人間煙火,了解民間的善惡美丑,這對你的成長大有益處。
朱標也聽話,一一照做,在經(jīng)過太平時,懷著感恩之心拜訪了陳迪家,賜白金五十兩,代母致厚贈一批貴重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