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春秋魯國風云

第497章 明君當七教三至

春秋魯國風云 千里草人 2565 2024-01-26 06:00:00

  魯定公繼續(xù)問孔子:“請教夫子,寡人身為一國之君,欲行教化,該怎么做?”

  孔子一聽就樂了,推行教化,正是他最想向國君表達的思想!

  這個問題,孔子不知與學生探討過多次,其中與高徒曾參的一次對話,詳細闡述了自己關(guān)于推行教化的治國理政思想。

  孔子整理了一番言辭,對魯定公娓娓道來:“主公,這個話題說簡單一點,就是明德遵道。且容臣細細道來。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故沒有德行,道義就不能被尊崇;沒有道義,德行也無法發(fā)揚光大。

  這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著的,兩者都要抓好。

  舉例來說,即使有國內(nèi)最好的馬,如果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來駕馭,那就無法在道路上奔跑。

  即使國家地廣民眾,如果不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也不可能成就王道霸業(yè)。

  故,古之明君往往內(nèi)推七教,外行三至,此乃治國之道也。

  七教修成,守國無憂;三至實行,可行征伐。七教三至,國君不煩憂,百姓不困頓,此乃明君之道。

  內(nèi)可安定百姓,守護國家;外可擊千里之敵,并得勝凱旋?!?p>  什么?真正的明君是既治理好了國家,不勞民傷財,更是沒有治國理政之煩惱?

  按照你孔老夫子的話來講,只要實施七教三至,就可以成為明君了?

  魯定公激動萬分,小心臟跳得如兔子般,他急道:“夫子,請講慢一點,寡人需要消化。”

  孔子微微一笑,施禮道:“主公,臣舉個例子吧。古時,舜帝身邊有兩位賢臣,一曰大禹,二曰皋陶,有此兩人,舜帝可足不出戶而治理天下。

  主公想想,這樣的帝王何憂之有?主公,臣以為,國君之憂患,莫甚于國家不安定。大臣之罪責,莫過于政令不推行?!?p>  魯定公聽著感覺有些敏感,他打斷了孔子的話,問道:“夫子剛才說不勞民傷財,請問夫子,如何才能不勞民傷財?”

  孔子胸有成竹道:“明君治國,定遵循節(jié)約民力,不用民財。節(jié)制田稅,畝稅不超十分之一;慎用民力,勞役一年不超過三天。

  此外,無論是百姓按季節(jié)進入山林湖泊伐木漁獵,還是百姓進入市場交易,都不濫收賦稅。不勞民傷財,即生財之道?!?p>  魯定公頻頻點頭,他問道:“請夫子詳細講講何為七教?!?p>  孔子道:“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lián)裼眩虾玫聞t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jié),此之謂七教。

  主公,此七教乃治理民眾的根本。政教定,則本正也。凡是身居上位者,都應(yīng)是百姓表率。表率正了,還有什么不正的呢?

  如果那樣,則可實現(xiàn)國君以仁為先,然后大夫忠而士講信義,民眾敦厚民風淳樸,男子誠實女子忠貞。

  此乃七教推行之故,以此教化國家,則四方順從而無怨恨,以此教化家庭,則家庭和諧穩(wěn)定。

  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故百姓棄惡如同用熱水澆雪也。”

  魯定公不由鼓掌稱善,見國君高興,孔子卻道:“主公,若要真正治理好百姓,臣以為還遠遠不夠。”

  魯定公饒有興趣,道:“請夫子詳細道來?!?p>  孔子道:“古之明君,往往采用七項措施治理百姓:

  一是依法而分封土地,置官吏而治理。故賢良之才不被埋沒,頑暴之民無處隱藏。

  二是委派官員經(jīng)常視察,定時考核,進用賢才,罷免貶斥庸碌無能無德官員。故良臣愉悅,劣臣害怕。

  三是憐憫?yīng)毦拥娜恕?p>  四是贍養(yǎng)孤寡老人。

  五是同情窮困的人。

  六是誘導(dǎo)百姓孝悌。

  七是選拔有才能的人。

  治理民眾,若實施這七項措施,那國內(nèi)必定無人犯罪。

  主公,身居上位者若愛護百姓,如同手足愛護腹心,那百姓必愛戴居上位者,如同幼兒對待慈母。

  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

  主公,以指可量寸之長短,以手可量尺之長短,以臂可量尋之長短,此乃近身之規(guī)則。

  周制,三百步見方為一里,一千步見方為一井,三井合為一埒,三埒成為一矩。

  五十里之地可以建城,百里之地可以建都,此乃積蓄財物之需,令民眾安居。從而,遠方蠻夷雖服飾不同,言語不通,紛紛歸附。

  即使沒有市場交易,百姓也不缺乏生活用品;沒有嚴刑峻法,社會秩序也不會混亂。

  捕獵魚獸,并非為充盈宮室;征斂賦稅,亦非為充實國庫。而是以財貨彌補災(zāi)年不足,以禮節(jié)防范淫逸奢靡。

  主公,多一些誠信少一些文飾,禮法就會得到遵守,國君的命令百姓就會聽信,國君的行為就會成為百姓的表率。

  君與民之間,如同一個人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自然;百姓信任國君,如同相信寒來暑往的自然規(guī)律一樣。

  四海之內(nèi),如果人人可見國君圣明的德政,那國君離百姓雖遠,可會感覺百姓一直在自己身邊。

  如此,則勿需動用武力,自有威懾之力;不必賞賜財物,臣民自然親附。國君之恩惠,萬民皆可感受。

  故臣認為,明君七教而內(nèi)可守國,外可敗千里之敵。”

  魯定公聽得熱血沸騰,孔子的話道理很清楚,他聽得津津有味。

  于是魯定公又問道:“請夫子再跟寡人詳細講講何為三至?!?p>  孔子道:“三至,乃禮節(jié)、獎賞和音樂這三種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最高的禮節(jié),是不需要謙讓卻使國家得到治理;

  最高的獎賞,是不需要耗費財物而賢士高興滿意;

  最美妙的音樂,是不需要發(fā)出聲音卻讓百姓和睦相處。

  故明君治國,務(wù)必力求三至。如此則可聲名遠播于天下,賢士盡歸附于己,百姓皆可為己所用?!?p>  魯定公虛心道:“請夫子講得詳細一點?!?p>  孔子道:“所謂最高之禮節(jié),是明君應(yīng)知道天下賢良士人的數(shù)量,知道其姓氏名字,掌握其才能德行,知曉其住處所在,并封其爵而賜其地,使其得到尊崇。

  這就是不需要國君刻意謙讓,但可讓賢士自愿自覺幫助國君治理國家的道理。

  所謂最高之獎賞,是用官職彰顯賢士之名聲,用俸?富貴其家族本人,勿需另行賞賜財物。這就是不需要耗費財物,但可讓賢士高興滿意的道理。

  所謂最美妙之音樂,是讓天下百姓重視名節(jié)聲譽,從而不行違禮背法之事,達到人人和睦社會和諧。這就是不需要音樂有聲,但可以使百姓和睦的道理。

  所以,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者。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如果能做到這樣,那就可以對外征伐了。

  主公,仁慈莫過于愛護人民,有智莫過于知賢,明君治國莫過于選拔賢能。如果能做到這樣,那國君就可以讓天下賢士都能為之效力!

  對外征伐,目的是討伐禮法廢弛的國家,廢棄昏暗殘暴的國君,撫慰其百姓,不奪其民財。

  明君所至,如及時雨降臨,所經(jīng)之地越廣,所得民眾越多,這就是對外征戰(zhàn)無往而不勝的道理?!?p>  無論是魯定公還是五位卿大夫,都對孔子的回答心服口服再加佩服。

  這樣的治國理政人才,魯國一直廢棄著沒有好好提拔重用,著實失策。

  不用再考核了,趕快讓孔仲尼把理論運用到魯國的治國理政實踐中去吧。

  原先既定的什么史官一類的研究員性質(zhì)的官職,是不可能讓孔子實現(xiàn)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治國理政的。

  那就給個實職干干,中都宰!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