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靜聽詩意入禪心

五、《桃花源記》賞析(5)

靜聽詩意入禪心 明空如月 1588 2023-08-16 09:12:44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繚O人于是向村中人講了很多外面世界發(fā)生的變故,村中人聽了之后,“皆嘆惋”。這嘆惋其實是陶令的嘆惋,亦是所有見到了自性桃源的覺醒者的嘆惋。嘆惋什么呢?嘆惋無量無邊的在紅塵世界中隨命運沉浮的生命,在生死苦海中漂流,在煩惱痛苦中輪回,在凄風(fēng)苦雨中顛沛流離,一直沒有安身之處、安心之處,卻不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之中本來就有一個無比寧靜、安詳、芬芳、美麗的自性桃源、清涼樂土。這怎么能不令人深深地感嘆與惋惜呢!正是由于這種深深的悲憫之心,使得陶令難以悠然自得地獨享自性桃源之樂,而借助精妙的文筆展開了一幅自性桃源圖,并將抵達(dá)這秘境的方法和路線以藝術(shù)的筆法反復(fù)勾畫之,以待有志于尋覓自性桃源的生命探之、解之......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自性桃源之中,蘊藏著無量無邊的寶藏,如果沒有前人帶路,只靠自己尋覓,則有些寶藏永遠(yuǎn)難以發(fā)現(xiàn)。為什么呢?因為有些寶藏是你連想都想不到的,何況去尋找、發(fā)現(xiàn)?比如自性桃源的世界,如果沒有陶令的《桃花源記》,又如何能為世人所知呢?也許有人會說,自性桃源,不就是佛家說的自性凈土嗎?的確,自性桃源與自性凈土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相通性,但仍然有著一些不同。對于自性凈土,至少一般而言,是沒有類似于【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說法的。同時自性桃源所呈現(xiàn)出的風(fēng)格,與自性凈土所呈現(xiàn)的風(fēng)格仍有很大的區(qū)別,一個明顯地帶有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特色,一個則明顯地帶有佛家看破一切虛幻、斬斷一切牽絆、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佛門宗風(fēng)。兩者都非常好,只是志趣與風(fēng)格有所不同而已。如果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的話,自性桃源和自性凈土,都是自性本心中的寶藏,沒有《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開示,我們就不知道“自性凈土世界”,沒有《桃花源記》的指引,我們就不知道“自性桃源世界”。所以想要發(fā)現(xiàn)更多的心性智慧寶藏,既需要我們不斷深入地探索、創(chuàng)新,也需要已經(jīng)找到了各種智慧寶藏的前輩們“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有了他們的指引、幫助和無私的分享、奉獻(xiàn),我們才會享受到更多的智慧佳肴、智慧甘露、智慧盛宴。而《桃花源記》就是陶令留給我們的智慧佳釀——產(chǎn)自自性桃源的甘霖玉露——桃花釀。

  【停數(shù)日,辭去?!客#沧∫?。安住在自性桃源之中,“若一日,若七日”,其心不移,即可領(lǐng)悟到一種新的境界——“辭”去。何為辭去?徹底消解了語言、概念、名相,“道可道,非常道”,入于大化之境。這才是真正的“桃源”——桃源者,即非桃源,是名桃源。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此,即已然與道完全合一的大化之境。中,亦是此大化之境。此,指代本體。中,則同時可指代本體以及從本體所發(fā)之智慧妙用,“極高明而道中庸”?!爸幸舱撸煜轮蟊疽?;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贝伺c道完全合一的大化之境,即是生命之大本,即是天下之大本,即是宇宙之大本。自性桃源,即是中,即是和,即是中和之道,即是仁和之道,即是保和之道,即是太和之道,即是成圣成賢之道,即是內(nèi)圣外王之道,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即是生生不息、新新不已、美美與共、樂樂共享的中華文明之道。生活在此自性桃源國度中的人,即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中國人。而關(guān)于此自性桃源國度的奧秘與美妙,則“不足為外人道也”。外人,就是心總是向外尋找、向外尋覓、向外追求的人。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向著自己生命的內(nèi)在去尋找自性桃源,那么關(guān)于自性桃源的奧秘也就很難對其言說,即使說了也不一定相信,反而可能會被斥為“胡說八道”。對待這樣的“外人”,還能說什么呢?“沉默是金”是最好的選擇。另外,這句“不足為外人道也”,同時也再次強調(diào)了真正的自性桃源離于語言言說的這一根本特性?!安豢烧f,不可說,一說就錯”。可是如果什么都不說,又會讓自性桃源的秘密從此消隱而不為人知,所以陶令斟酌再三,最后決定還是得說一說,于是就有了這首千古流傳、有口皆碑的《桃花源記》。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