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八大怪(四)盆禿子
大凡熟知天橋的北京人都知道盆禿子這個人。盆禿子是該藝人的綽號,其真名實姓已無從可考。只因他在天橋敲瓦盆兒兼唱小曲兒,加上他腦袋禿頂,故而大家伙兒都叫他盆禿子。
盆禿子本人,有兩個明顯的外貌特征,一是禿頂,只鬃角有些須發(fā)。二是走路時一拐一拐的,就像是《八仙過?!分械蔫F拐李一般。
敲著瓦盆唱小曲是有歷史典故的。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的故事,就是流傳至今廣為人知的。以缶為打擊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唐廾時代。據(jù)《文獻能考》中《樂考》記載:“古缶,形如足盆或曰形如覆盆,以四杖擊之。”通過查證有關(guān)史籍,可以看到,相傳關(guān)堯時,有老者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這段歌詞,后來成為歌頌太平盛世的典故。又從考證得知:擊壤,便是擊缶。唐堯以后的春秋、戰(zhàn)國、秦、漢諸朝代,都有關(guān)于擊缶以和樂曲的記載。如《漢書.揚惲傳》中就載有這樣的文字:“酒后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
盆禿子的表演與眾不同的是:他表演時拿著一只大瓦盆,用一雙筷子敲擊瓦盆的不同部位,發(fā)出高低不同的響聲,敲出的各種聲調(diào),再加上口編出的詞曲,抓哏博人一笑。孫寶才這樣說過盆禿子:“盆禿子是個怪人。他頭上禿光光的,只兩鬃角倒有些毛,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好像個鐵拐李。他拿著一個瓦盆,直徑有二尺,深有一尺,用一雙筷子敲來敲去,卻也能敲出五音十二律來。他一邊敲,一邊唱,隨口那興編詞逗人笑樂?!?p> 盆禿子擊瓦盆兒,坎坎作聲,雖非八音克諧,但清越合于樂律,與他所唱的抑揚頓挫的小曲兒應(yīng)和為一體,追根溯源,倒也有些上古貴,故清代詩人楊曼卿在《天橋雜詠》中贊盆禿子:
曾見當(dāng)年盆禿子,盆兒敲得韻錚錚。
而今市井會新調(diào),豈識秦人善此聲?
擊缶唱歌形似丐,斯人今已不堪論。
笑他俗子無知識,妄擬莊周浪敲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