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和尚皇帝/鄱陽湖大戰(zhàn)
和尚皇帝:
在劉福通帶領紅巾軍征戰(zhàn)的同時,據(jù)守在濠州的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也日益壯大。濠州雖處在元軍的包圍中,但義軍將士們應用不屈,眾志成城,使元軍無計可施。
有一天,在凜冽的寒風中,匆匆趕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年輕和尚。城衛(wèi)懷疑他是元軍的奸細,一面將他捆在拴馬樁上,一面派人去通報元帥郭子興。郭元帥聞訊趕到城門,只見繩索緊縛的和尚相貌奇?zhèn)?,氣度非凡,心里不禁暗暗稱絕。此人便是后來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祖籍江蘇沛縣,本名朱重八。當時布衣百姓一般都不取正式名字,只用行輩或父母年齡合計數(shù)作為稱呼。
朱元璋小時候一有空就跑到皇覺寺去玩耍,這寺內的長老見他聰明伶俐,討人喜歡,便抽空教他識文認字。朱元璋天賦過人,過目不忘,天長日久,便也粗曉些古今文字了。
朱元璋17歲那年,淮北發(fā)生旱災、蝗災和瘟疫,他的父母、長兄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相繼死去,鄉(xiāng)里人煙稀少,非常凄涼。朱元璋走投無路,只好剃發(fā)進了皇覺寺,當了一個小行僧,整天掃地上香,敲鐘擊鼓,還經常受到那些老和尚的訓斥。為了混口飯吃,朱元璋只好忍氣吞聲。
后來,災情越來越嚴重,靠收租米度日的皇覺寺再也維持不下去了。主持只好把寺里的和尚一個個打發(fā)出去云游化齋,自謀生路。進寺剛剛50天的朱元璋也只得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魚,一后托瓦缽,加入了云游僧人的隊伍。
云游中,朱元璋親眼目睹了混亂不堪的世事,對當時的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人生經驗也大大豐富。他決定廣泛交游,等待出人頭地的時機。3年后,他回到了皇覺寺,不久,接到了已在郭子興部隊當了軍官的窮伙伴湯和的來信,邀他前去投軍。于是他連夜奔往濠州城。
在征戰(zhàn)過程中,朱元璋知人善用,為人豁達大度,文士馮國勝、李擅長等為他出謀劃策,英勇善戰(zhàn)的常遇春、胡大海也不投奔他。攻下滁州和和州后,他整頓軍紀,申明紀律,禁止軍隊搶掠奸淫,因此深得百姓的擁護。郭子興死后,朱元璋被升為左副元帥,第二年,他率眾占領建康,成為紅巾軍內部一支力量強大的武裝力量。
此后,朱元璋逐漸把郭子興的舊部全部納入自身旗下,并以建康為根據(jù)地,不斷擴充勢力。當時,在他北面的劉福通、韓林兒所率紅巾軍正受到地主武裝的襲擊;西面的徐壽輝被部將陳友諒所殺,陳友諒不能服眾,將士離心;明玉珍因為不服陳友諒的領導,在西川自立,國號大夏;東面的張士誠和方國珍受到元政府的勸誘,接受了元的官號。元朝的主力指向劉福通等人,朱元璋便趁機在浙東發(fā)展,逐漸控制了皖南、浙東地區(qū)。
由于紅巾軍內部的分裂腐化和元政府的鎮(zhèn)壓,劉福通一部在1363年時兵敗,劉福通犧牲,紅巾軍力量削弱,起義失敗。朱元璋這時占據(jù)浙東,發(fā)展生產,羅致人才,鞏固統(tǒng)治,實力漸漸壯大。
————————————————————————————————
鄱陽湖大戰(zhàn):
當朱元璋向南方發(fā)展勢力的時候,遇到一個強敵名叫陳友諒。陳友諒戰(zhàn)據(jù)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帶,地廣兵多,自立為王,國號叫漢。1360年,他率領強大的水軍,從采石沿江東下,進攻應天府,想一下子吞并朱元璋占領的地盤。
朱元璋趕忙召集部下商量對策。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只有新來的謀士劉基呆在一旁,一聲不吭。
朱元璋猶豫不絕,散會后,他把劉基單獨留下來,問他有什么主意。劉基說:“敵人遠道而來,我們逸以待勞,還怕不能取勝?您只需用一點伏兵,抓住漢軍的弱點痛擊,就可以打敗陳友諒了?!敝煸奥犃藙⒒脑挿浅8吲d。
朱元璋有個部將康茂才,跟陳友諒是老相識。朱元璋把康茂才找來,和他定下了引陳友諒上鉤的計策。
康茂才回到家里,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寫了封信,連夜叫老仆去采石求見陳友諒。陳友諒見了這封信,并不懷疑,問老仆說:“康公現(xiàn)在在什么地方?”
老仆回答說:“現(xiàn)在他帶了一支人馬,在江東橋駐守,專等大王去?!?p>陳友諒連忙又問:“江東橋是什么樣子?”老仆說:“是座木橋?!?p>陳友諒在老仆走后,立刻下令全體水軍出發(fā),由他親自帶領,直駛江東橋。沒想到到了約定地點,沒見木橋,只有石橋。
一霎間,戰(zhàn)鼓齊鳴,朱元璋安排在岸上的伏兵一起殺出,水港里的水軍也加入戰(zhàn)斗。陳友諒遭到突然襲擊,幾萬大軍一下子潰敗下來。此后,朱元璋的聲勢越來越大。
1363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陳友諒乘朱元璋率軍北援安豐(今安徽壽縣)紅巾軍、江南空虛之機,揮師號稱60萬,取道水路,圍攻洪都(今南昌),并占領吉安、臨江、無為州。守將朱文正率軍奮力固守,堅持兩月;并派人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聞訊后,令朱文正繼續(xù)堅守,以疲憊消耗陳軍;隨即親率水軍20萬于七月六日救援洪都。陳友諒圍攻洪都85天不克,聞朱元璋來救,即撤圍移師鄱陽湖準備決戰(zhàn);朱元璋十六日亦進至鄱陽湖口。
為把陳軍困于湖中,朱元璋先部署一部分兵力扼守涇江口和南湖嘴,切斷陳友諒歸路;又調信州(今江西上饒)兵守武陽渡(今南昌東),切斷陳軍側后;然后親率水師由松門(今江西都昌南)進入鄱陽湖,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二十日,兩軍在康郞山(今江西鄱陽湖內)水域遭遇。陳軍巨艦聯(lián)結布陣,展開數(shù)十里,頗有氣勢;但睿智的朱元璋看出其首尾相連、不利進退的弱點,于是將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蒺藜、神機箭和弓弩。命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fā)火器,再射利箭,繼以短兵相搏。次日,雙方激戰(zhàn)開始。朱元璋愛將徐達身先士卒,率艦隊奮勇沖殺,擊敗陳軍前鋒,斃敵1500余人,繳獲巨艦一艘。俞通海乘風發(fā)炮,焚毀20余艘陳軍艦船,陳軍死傷甚眾,朱軍傷亡也不少。戰(zhàn)至日暮,雙方鳴金收兵,戰(zhàn)斗告一段落。
二十二日,陳友諒率全部巨艦出戰(zhàn)。朱軍因舟小,不能正面進攻,接連受挫。下午,東北風起,朱元璋納部將郭興的建議,改用火攻。他選擇敢死士駕7艘漁船,船上將滿火藥柴薪,逼近敵艦,順風入火,一時風急火烈,迅速蔓延,湖水盡赤。陳軍巨艦被焚數(shù)百艘,死者過半,陳友諒弟陳友仁、陳友貴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朱元璋揮軍乘勢猛攻,又斃敵2000余人。二十三日,陳友諒瞅準朱元璋旗艦發(fā)起猛攻。朱元璋剛剛移往他艦,原艦便被陳軍擊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率領6疾艦突入陳軍艦隊,勇往直前,如入無人境。朱軍士氣振奮,再次猛烈攻擊。陳友諒不敢再戰(zhàn),轉為防御。為控制長江水道,當晚,朱元璋進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陳友諒亦退至渚磯(今江西星子南)。
相持3天,陳友諒屢戰(zhàn)屢敗;陳軍左、右金吾將軍見大勢已去,投降朱元璋,陳軍軍心動搖,形勢越發(fā)不利。朱元璋趁機致書陳友諒勸降,陳為泄憤,盡殺俘虜;而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放還全部俘虜,并悼死醫(yī)傷,以分代瓦解敵軍。為阻止陳軍逃遁,朱元璋移軍湖口,命常遇春率舟師橫截湖面,又在長江兩岸修筑木柵,并置火筏于江中。陳友諒被困湖中一個月,軍糧殆盡,將士饑疲,于是孤注一擲,冒死突圍。八月二十六日,陳友諒由南湖嘴突圍,企圖進入長江,退回武昌,卻陷入朱軍的包圍。陳軍復走涇江,又遭朱軍伏兵截擊,陳友諒中箭身死。殘部5萬余人于次日投降朱元璋,只有張定邊逃回武昌。1364年農歷二月,朱元璋兵抵武昌,陳友諒子陳理投降,朱元璋的勢力擴大到兩湖。
朱元璋再三申明軍紀,告誡出征將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平定中原、推翻元朝、解除人民痛苦。隨后還發(fā)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這對中原地區(qū)的廣大漢族人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檄文還表示,對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為新皇朝臣民,則與中原人民一樣看待。
北伐軍節(jié)節(jié)勝利,迅速攻下山東諸郡。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四月占領開封,平定河南,同時攻克潼關。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BJ),元順帝見孤城難守,于是帶著后妃太子慌忙棄城逃走,奔向漠北,統(tǒng)治中原長達97年的元朝滅亡。
在南征北伐不斷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至正二十八年正月,40歲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應天南郊登基,建國號大明,改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經過16年的征戰(zhàn)討伐,朱元璋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1371年,明軍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藍玉奉命進攻遼東元朝殘將納哈出,納哈出無路可走,只好投降,遼東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等地外,全國已基本上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