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境界。
如同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境和邊界。
倘若擅自闖入他國,超越了國境,邁過了邊界,此種行為,在本國將被視為叛國,在他國將被看成侵略。
如果兩國正處于緊張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很可能會被本國和他國同時擊斃。
在一些西方國家,居民可持槍械。
一旦發(fā)現(xiàn)有不速之客踏進私人領域,包括室外花園游泳池等,均有權利將闖入者當場擊斃,并不需要承擔任何的法律責任。
我國也有許多高檔住宅區(qū)未經(jīng)業(yè)主邀請,任何人禁止入內(nèi)。
從此,可以看出“入他境界”不僅是不受歡迎的,還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還不至于不請自來地“串門”,但我們的身、口、意早已逾越了自家田地,隨時隨地落入他人樊籬,而全然不知。
不用說我們普通人,那些歷史上被貼上高人標簽的公案,若要禪思,其實未必。
譬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奶K東坡和佛印斗嘴的故事。
蘇東坡自持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便以為跨界也可以稱王,翻書也可以成佛。
他想得很美。
頗有自信。
有一天,蘇公坡忍不住揮豪潑墨,抒發(fā)一下渾身四溢的“法喜”,最末兩句是: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意思是他修煉的境界如同菩薩,任你世間八風呼嘯,都無法撼動我心。
因為我心已是蓮花化生,如如不生。
太了不起了!
寫罷后,洋洋得意,但又不愿“獨樂樂”,便委派小廝趕緊坐船,拿著墨跡未干的“大用”,送到江對岸的佛印那里,一準能亮瞎他的僧眼。
誰知,那佛印看后,很不“慈悲”,也很不“隨喜”,竟然在原文的末尾處批復了兩個字:
放屁!
小廝像快遞哥一樣敬業(yè),腳不點地來回跑送,估計仍然是墨跡未干。
蘇東坡展開看時,不由得勃然大怒!
簡直是亂彈琴!
竟然彈到本老虎的屁股上了!
這還了得!
蘇東坡二話不說,跳上船,像踏了風火輪似地,火燒火燎地速達江對岸。
豈料想,船剛剛到達岸邊,就見佛印一臉微笑地袖手站立,似乎等的就是他。
等蘇東坡一上岸,剛要開口質(zhì)問的前一秒鐘,佛印大聲道: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東坡聞聽此言,立即皮球泄了氣。
他心中明白,自己吹噓的“八風不動”境界,被一個莫須有的屁打得落花流水、灰飛煙滅。
很顯然,蘇東坡見到“放屁”二字,即已著相。
一頭陷入了佛印挖好的俗人“境界”里,被他牽著鼻子過了江,又受到了一番羞辱。
可知,蘇東坡的詩寫得再好,也只是“文字禪”,并非“功夫禪”。
遇事則潰不成軍,習氣執(zhí)念卷土重來。
一般說來,故事至此就結(jié)束了,佛印完勝蘇東坡。
實則非也。
有愛好瞎琢磨的讀者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
佛印讀罷蘇東坡的詩文,能寫出“放屁”的點評,是否已步入了蘇東坡的“境界”?
倘若佛印自心如如不動,穩(wěn)坐蓮臺,不要說見到蘇東坡自己吹自己成為活菩薩,就算豬八戒夸自己是潘安再世,也不過一笑了之,甚至,連笑也懶得一笑。
他人境界關我屁事,我干啥要氣吼吼地大開惡口呢?
這不是造口業(yè)嗎?
不怕破戒嗎?
心動加手動,是首次。
復次,他料定蘇東坡“中計”,便守株待兔地蹲在江邊,待他上鉤。
心動加身動,是二次。
最后,他料定蘇東坡要罵娘,便“一語封喉”,令其閉嘴。
心動加口動,是三次。
可見,佛印做為高僧,遇到“他境界”,竟然也“動”得如此厲害。
而且,他比蘇東坡那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還要復雜的多,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層層遞進,節(jié)節(jié)相扣。
蘇東坡固然像小學生似地定不住,只會些嘴皮子功夫,輕易便鉆入“他境界”。
而佛印卻依然有“勝心”,依然沒有保持“平常心”,他也算不上是打死不入“他境界”的自定高僧吧?
若有一人真定不動,此公案便不會產(chǎn)生。
與之有一曲同工之妙的是另一則公案。
至少有兩個版本,主人公不同,內(nèi)容則完全相同。
我們暫且不稱某某禪師和某某尼師,略去尊名,簡稱為甲和乙。
故事對理不對人。
話說,某一天,乙到甲處訪問。
甲問乙:你現(xiàn)在修到什么境界?
乙答曰:我現(xiàn)在修到了一絲不掛的境界。
甲暗笑,不語,請乙喝茶。
喝完茶后,乙告辭,正準備起身。
甲突然說:“你衣角掛住了?!?p> 乙立即去提衣角。
甲哈哈大笑,說乙:“好一個一絲不掛啊?!?p> 公案到此嘎然而止。
意思誰都看得出來,乙胡吹自己境界高明,甲不服氣,找個理由點破窗戶紙。
甲高乙低,一目不然。
可是,若推敲一下,此中卻另有蹊徑。
其一,衣角被掛住了,順手扯一下,這很正常且必要。
如果不理不睬,任衣角掛成布條子,隨風飄揚,這可能是神經(jīng)不正常的表現(xiàn)。
要是被衣角拌上一跤,摔成殘疾人,就是缺心眼那么簡單了。
其二,一絲不掛的境界,既不是不牽掛身上的任何東西,也不是放棄正常的生活,修行不是做瘋子也不是做傻子或者當神經(jīng)病患者。
甲顯然偷換了概念,把身內(nèi)之物與身外之物相混淆,把超越世俗與事理無礙相抵觸。
佛法是心法,是內(nèi)道。
心外求法,皆是外道,與禪佛無關。
佛法在人間,是眾生覺,世外無佛也無禪。
其三,甲很想在“境界”上壓過乙。
聽到乙說自己修到了“一絲不掛的境界”,心中老大不滿。
就像是佛印聽到蘇東坡說自己“八風吹不動”一樣,打翻了醋缸一樣,酸的不能再酸。
妒忌心已經(jīng)顯而易見了!
于是,就開始動心眼,設計挖坑,一定要把吹牛人用心吹上天的老黃牛給捅下來,扔進萬丈深淵里去!
當然,結(jié)局很令他們滿意,他們都成功地捅下了天上的老黃牛,并成功地證明了自己才是那頭老黃牛。
問題恰恰在此處出現(xiàn)了:
你等高僧既然境界那么高,為何還要對凡夫吹出來的老黃牛大動干戈、大動腦筋、大打出手呢?
如此一番大動,你不僅照樣掉進了“他境界”,還比那凡夫顯得更加“俗不可耐”。
所謂機心深者天機淺。
“動”的越“厲害”,定得越“虛浮”。
動來動去,你們出家人圖個啥呢?
一心想要壓服他人,一心想要超過他人,一心想要揭穿他人。
一心想要炫耀自我,一心想要滿足自我,一心想要標高自我。
挖空心思讓他人進入“圈套”,結(jié)局在明眼人看來,偏偏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實實在在地墮入了“他境界”。
尚未做到“無人無我”的雙泯功夫,怎么能不產(chǎn)生“人我之爭”呢?
不能遠離競心,又如何生出定心呢?
他人一晃,我便如影隨行,入他境界,幾次三番,還敢自稱為“自境界”高嗎?
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在兩處,既已去此,便已離彼,非此即彼。
既入“他境界”,“自境界”已失,還奢談高低,根本已無境界可言。
古今多少大德高僧,生生世世只想顯示“自境界”,只此一念,一顯,便賠去了萬劫善根。
存了比他人強的心,又如何比他人強呢?
況且,他人在哪里?
“我”又在哪里?
不入他境界,放下一個我。
本來無一事,為何發(fā)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