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汝并非吾小妾所生之庶子,而是前大將軍之孫,竇輔?!焙v終于忍不住,將當年的事情告訴了胡輔。
聽到胡騰的話,胡輔,也就是竇輔,沉默了一下,然后抬頭看向胡騰:“大人,兒其實一直都知道。當年有幸受大人庇護,不但逃出洛陽,免遭宦官毒手,更撫養(yǎng)兒十有六年,兒心中其實一直都認為自己就是胡家的庶子?!?p> 救命之恩,撫養(yǎng)之恩,竇輔從沒有忘記。不過如今竇氏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顯赫的存在,胡騰身體康健,為何突然提起此事?
“吾聽侍御史袁紹說,汝今日已經(jīng)見過天子和張讓了?”胡騰問道。
袁紹清晨入宮時,應涼州從事韓遂的請求,曾遞交文書至尚書臺。有關涼州羌、氐、月氏等胡族的日常事務,是由他這個客曹尚書負責的。下午宮門關閉之前,袁紹又在尚書臺外等候胡騰,詢問相關事務的處置,一老一少于是一起步行出了南宮。胡騰就是在這時候聽袁紹說,竇輔今日被天子召見考核,并且還戳破了小黃門左豐污蔑盧植的謊言,彼時張讓也在旁邊。
竇輔點點頭,將今天發(fā)生在北宮的事,詳細地告訴了胡騰。
胡騰不由得緊張起來,在尚書臺的兩月里,他深入了解到如今的朝中形勢。黨錮禁令雖然解除,仍然有以張讓為首的十二位中常侍仍然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其他人資歷尚淺,但張讓和趙忠當年參與了迫害竇武,他們如果知道了“胡輔”實際是竇輔,一定不會放過這條“漏網(wǎng)之魚”,胡騰死后,又該如何面對亦師亦長的竇武?
自己將竇輔帶到洛陽,到底是對是錯?又該怎樣為他恢復本姓?
竇輔見胡騰沉默不語,也猜到了自己這位養(yǎng)父的想法,但他并不覺得來到洛陽是錯的。既然已經(jīng)被舉薦為孝廉,走上了出仕的道路,哪里還能回頭呢?不管是外戚,還是被污蔑為“鉤黨”“結黨”的士人,都與宦官是對立關系,避無可避。
“大人,兒讀《詩經(jīng)》曾經(jīng)讀到這樣一句,莘莘征夫,每懷靡及?!遏斣姟氛f,起早貪晚地干,還恐怕達不到目的,何況貪圖安逸,將怎么達到呢?如果人根本不想達到,豈能達到嗎?
十常侍弄權,殘害忠良,身陷牢籠甚至慘遭殺害的豈止竇氏子孫?袁、楊、張等諸氏子弟,難道就能夠幸免了嗎?
兒已被舉薦孝廉,做了郎官,就已經(jīng)是士人的身份了。士人隱居時,就像父親一樣讀書耕作,修身養(yǎng)性;出仕為官,就為天子分憂、牧守百姓。其他的事情,大可不必考慮?!?p> 胡騰嘆了口氣,也只能如此了。他決定明日去尚書臺時,到吏曹尚書梁鵠那里打探一下消息,看看地方上有沒有官員空缺,只盼望能早日為竇輔謀一個在洛陽之外的差事,無論是主官還是小吏,都比在洛陽安全得多。他確實老了,不再是當年那個直面強權也毫不畏懼的硬骨頭。
不過還沒等胡騰詢問出消息,第二天,休沐在家的袁紹派人上門送來請柬,邀請竇輔到太學一起臨摹碑文。細心的袁紹,甚至還準備了兩輛裝飾精美的馬車,派了兩個仆人,一個送老尚書胡騰去尚書臺,另一個駕車載著竇輔與袁紹會合,再一起去到太學。
“紹前日在大將軍府,聽桂陽歸來的王公所言,胡君學的是《魯詩》?”袁紹看著車窗外的街市,和竇輔聊起了太學門外刻于石碑上的儒家七經(jīng)。竇輔主要學的是《魯詩》,對其他各經(jīng)并不精通。而袁紹繼承家學,主修《易經(jīng)》流派中的孟喜、京房之易,對其他幾門經(jīng)學也頗有了解。這一流派以奇偶之數(shù)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釋《周易》經(jīng)傳文,同時講卦氣說,并繼承今文經(jīng)學的傳統(tǒng),利用《周易》講災變。因此一路上大部分時間都是袁紹在說,竇輔只是聽著,偶爾回應幾句。
仆役駕駛著馬車緩緩駛出洛陽城。袁紹從車窗看出去,見馬車離城門越來越遠,便吩咐仆役變更方向,來到了洛水邊的一處僻靜之地。竇輔感到奇怪,不是說好要去太學嗎?袁紹卻拉著他下車,沿著河岸走了數(shù)十步,又回頭看了看距離,確定過仆役聽不到他們講話才停下。
“胡君,不,紹應該稱君為竇君,老尚書應當已經(jīng)告知竇君的身世了吧?”袁紹問道。
他將竇輔戳破宦官左豐的事告訴胡騰,本意是讓胡騰提醒一下竇輔,以免竇輔被宦官仇視,遭了毒手。沒想到回家后,當時同樣在場的叔父袁隗卻告訴了他“胡輔實為竇輔”的隱情。不過袁隗雖然也認出竇輔,卻沒有聲張,在家里也只是告訴了袁紹一個人。因此才有了今日的太學之約。
竇輔沒有否認,袁紹又問:“十常侍跋扈,總攬朝政,連大將軍與叔父都無可奈何。竇君昨日戳破了左豐的謊言,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妒恨。如此,應當早日尋一個去處,遠離洛陽這個是非之地,不知竇君意下如何?”
竇輔想了想,對袁紹說道:“事已至此,也只好聽從本初兄的安排了。家父任客曹尚書,故輔深知國朝邊患以塞外鮮卑、西北諸羌最為嚴重。如有可能,愿得一涼州的差事,為國戍邊?!?p> 袁紹聽后,當即應下。他知道司徒府最近也在為此發(fā)愁,宮中等待出外為官的三署郎雖然多,可大部分是權貴子弟,只想去關東富饒之地為官,涼州和并州的官員空缺依舊很多。若是竇輔想去冀州或者豫州這樣的大州,他還真沒辦法。但是涼州就好說了,本就是苦寒之地,又常常有羌人與漢人的紛爭。別說權貴子弟,連十常侍的親屬子弟都沒有想要去的。
事情談完,袁紹和竇輔也沒有再去太學,而是掉轉車頭入城返家。入城后,袁紹先送竇輔返回住處,然后返回司徒府。傍晚,竇輔又駕駛自家那輛老舊馬車,去南宮門口接回老父,將今天發(fā)生的事情告訴了胡騰。
胡騰笑道:“洛陽都說袁氏子‘愛士養(yǎng)名’,果然如此。不過今日這些話,想來也另有深意吧?應該是想要把你調去地方,以免關西人勢大,分了關東人的權勢。畢竟,除了我這個師從竇公的客曹尚書,帝師楊公(楊賜)、衛(wèi)尉楊彪、吏曹尚書梁鵠、議郎趙岐,在外的還有左中郎將皇甫嵩、護軍司馬傅燮、河東太守董卓,再加上一個深受天子信任、頗多手書往來的漢陽長史蓋勛,都是關西出身啊!”
關西與關東,士人與宦官,洛陽的種種,越來越讓竇輔反感。不過他雖然被袁紹算計,但涼州也是他原本就要去的地方。那夜胡騰除了告訴他身世,還給他講了扶風竇氏三位先祖竇融、竇固和竇憲的故事。
竇融是前漢孝文皇帝之后竇廣國的七世孫。更始新立,他見關東形勢混亂,又累世仕宦河西,求任張掖屬國都尉。更始敗亡后,竇融領都尉職如故,據(jù)境自保。后來又率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金城五郡太守,以及作為附屬義從的羌、小月氏等部落,歸順光武皇帝。
竇固是竇融的侄子。孝明皇帝在位時,竇固、耿忠奉詔率軍由酒泉出塞至天山(今新疆天山),擊敗北匈奴呼衍王,斬首千余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吏士屯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并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諸國。
竇融與竇固,被胡騰當作作為正面范例,而竇憲則是外戚弄權的反例。竇憲雖然征討北匈奴時有“勒石燕然”的豐功偉績,卻性情果急,睚眥之怨莫不報復。
謁者韓紆當年曾經(jīng)審判過竇憲的父親竇勛的案件,竇憲居然令人將他殺死,割下首級在竇勛墓前祭奠;都鄉(xiāng)侯劉暢來吊章帝之喪,得幸太后,數(shù)蒙召見,竇憲怕劉暢分了他在宮中的權力,公然派遣刺客在屯衛(wèi)之中殺死劉暢,而歸罪于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并且派人審問劉剛。征討北匈奴,也是事后懼怕太后怪罪,因此主動上書請命,想要將功贖罪。
征討北匈奴大捷歸來后,竇氏子弟更加跋扈。他們侵凌平民,強奪財貨,篡取罪人,搶掠婦女。搞得京都商賈閉塞,如避寇仇。而主管官吏,噤若寒蟬,忍氣吞聲,不敢舉奏。直到多年后孝和皇帝即位,才利用宦官一舉清除犯罪的竇氏子弟。
竇氏建功,都在涼州和塞外,又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俗語。所以竇輔也希望效仿先祖,在涼州建功立業(yè)。好在袁紹那邊很快傳來消息,他被司徒袁隗看中,將要外放涼州,破例擔任金城郡允街縣的縣長,秩俸三百石。司徒府的推薦文書不日就要遞交到尚書臺,只等天子批復,他就可以上任了。
允街縣毗鄰羌族部落的居住地,因此胡騰準備去尚書臺查閱羌族相關的資料,好在客曹本身就掌管著羌族事務。但是他萬萬沒想到,胡輔的第一次出仕,事情沒有他和袁紹想象的那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