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奇幻

封神異志

第十三回龍虎斗木華黎兵敗神仙會長春子止戈(自注)

封神異志 清徐散人 565 2020-12-04 10:20:22

  一、華夷之辯:

  華夷之辯指區(qū)別華夏和蠻夷,以明正朔,是古代國家民族意識的體現(xiàn)。其親旨植根于《儀禮》、《禮記》等以文化禮儀為標準,強調(diào)華夷的區(qū)別和防蠻夷、衛(wèi)華夏的思想,其衡量方式又分別以血緣、地緣、衣飾禮儀等多種不同標準。

  其思想起源起追溯到夏商時期,而構建儒家思想的民族觀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是中華大一統(tǒng)思想的表現(xiàn),其核心是“尊王攘夷,王政一統(tǒng)”。至魏晉,儒、道、佛三教為爭奪宗教正統(tǒng)地位,而就華夷歸屬展開曠久爭論,至宋亡后,華夷之辯的衡量標準從血緣、禮儀宗法轉向文化認同。

  成吉思汗是中國皇帝嗎?由于蒙古獨立,這讓中國人很糾結,至今尚有異議。但由于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及四大翰兒朵都在內(nèi)蒙,而元朝又是中國歷史上的正統(tǒng)王朝,追謚其為元太祖,是蒙古汗國繼承者之一。因此本書中取向于他是中國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政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二、面子文化:

  面子是個人在社會有所成就而獲得社會地位和聲望,是傳統(tǒng)文化中形成的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現(xiàn)象和思維方式,是自尊意識和人格價值的體現(xiàn)。它的產(chǎn)生與儒家思想,恥感文化、社會取向文化等有極大關系。一方面它代表了體面、人格、尊嚴,具有社會控制和規(guī)范作用,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滿足虛榮心而攀比,勉為其難,有一定消極因素。

  本回宋太祖放下仇怨荅應赴弭兵盟約正是面子尊嚴的體現(xiàn)。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