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zhèn)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tǒng)。此時太監(jiān)王振開始干涉朝政,1442年,遏制王振權(quán)勢的張?zhí)笕ナ乐笸跽翊笏翑垯?quán)。元老重臣“三楊”死后,王振更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英宗對他信任有加。王振擅權(quán)七年,家產(chǎn)計有金銀六十余庫。
此時,明王朝流民問題十分嚴重。正統(tǒng)時期,流民問題幾乎遍及全國。打破了明初確立的基層里甲控制體系。明王朝為榨取更多白銀,加緊盤剝礦工,對閩、浙、贛部分山區(qū)實行封鎖,1444年,葉宗留、鄧茂七等發(fā)動起義,沉重打擊了明王朝在閩浙的統(tǒng)治勢力。此外,正統(tǒng)時期,英宗與王振連續(xù)發(fā)動對麓川的征討戰(zhàn)爭(明征麓川之役),數(shù)十萬人被征用,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虛。
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lǐng)也先率軍南下侵明。王振慫恿英宗集結(jié)五十萬軍隊御駕親征。大軍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英宗被俘,王振為亂軍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
土木之變后,兵部侍郎于謙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改元景泰。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決定堅守BJ,整頓邊防積極備戰(zhàn),隨后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xù)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BJ城下。于謙率領(lǐng)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明朝取得BJ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于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并于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1450年,也先釋放英宗。然而代宗因為皇權(quán)問題不愿遣使迎駕,后又把英宗困于南宮(重華宮)軟禁,并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代宗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英宗、代宗因而嚴重對立。
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lián)盟,欲擁戴英宗復(fù)辟以求功賞。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fā)動政變。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領(lǐng)東華門,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之后廢代宗為郕王,并且逮處死于謙。明英宗復(fù)辟后,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恢復(fù)的殉葬。之后因內(nèi)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
1464年,英宗去世,太子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憲宗時期,重用閣臣李賢等人輔政,于奪門以來諸政,重新厘正,以取得朝野支持。為于謙平反,恢復(fù)景泰帝帝號。但李賢去世之后,憲宗寵愛年長自己十七歲的萬貴妃,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怠于政事。晚年又好方術(shù),以至奸佞當權(quán),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造成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才全被裁撤。
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自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中興令主”。孝宗先是將成化年間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shù)罷免,逮捕治罪,并選賢任能以委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jié)制,錦衣衛(wèi)與東廠也謹慎行事,法治寬刑。孝宗力行節(jié)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史稱孝宗為“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史稱弘治中興。
1505年,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武宗即位后極好逸樂,建設(shè)豹房供自己享樂。此時明朝外有韃靼達延汗進犯、內(nèi)有安化王、寧王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1520年武宗借出征江西寧王叛亂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朱宸濠。班師回京途中,于南直隸清江浦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駕崩。因死后無子使孝宗一脈絕嗣。
明武宗駕崩后,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tǒng),是為世宗。登基前后,因時任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quán)臣引宋濮安事強令世宗皇帝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導致大禮議之爭。最終世宗掃滅宦官和權(quán)臣勢力,總攬朝綱。
1534年后,世宗即不視朝。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jié)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后又大寵方士陶仲文。 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fā)生壬寅宮變。此事后,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內(nèi)移居西內(nèi)。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據(jù)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lǐng)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zhuǎn)向其他目標。結(jié)果俺答轉(zhuǎn)而直攻BJ,在BJ城郊大肆搶掠后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zhàn)敗,此為庚戌之變。東南沿海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qū)。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為隆慶開關(guān)奠定基礎(chǔ)。另葡萄牙人于1557年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1566年,明世宗去世,裕王朱載坖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翌年為隆慶元年。
明穆宗即位后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zhí)政之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高拱辭官回鄉(xiāng)。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wù)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nèi)閣首輔。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mào)易,史稱隆慶開關(guān);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xiàn)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1572年,明穆宗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歷。由于年幼由太后攝政,重臣高拱因與太后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張居正則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nèi)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gòu)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jīng)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nóng)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zhèn)練兵鎮(zhèn)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歷中興。
1577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yè)未竟,不愿丁憂。他的政敵借此大做文章,史稱奪情之爭。最后在明神宗和兩太后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fù),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職權(quán)讓親子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后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家屬被囚禁于內(nèi),餓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張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在位期間有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重大事件,對外有朝鮮之役與薩爾滸之戰(zhàn)。萬歷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期。
國本之爭主要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fā)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后,福王才離京就藩。明神宗于國本之爭對大臣極度不滿,自1587年后,就開始連續(xù)不上朝作為報復(fù),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自1588年后,早朝也經(jīng)??床坏剿?,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
東林黨源于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爭起因是內(nèi)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jié)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興起,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quán)后,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年間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
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xiàn)象非常嚴重。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明神宗委頓于上,百官黨爭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zhuǎn)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在東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勢力,致使明末邊患嚴重,并最終導致清朝入主中國。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p> 在軍事方面,萬歷朝以萬歷三大征最為功勛卓著,三戰(zhàn)皆勝以鞏固明朝邊疆、守護朝鮮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國庫存銀。[117-118] 1617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后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后金從此轉(zhuǎn)為戰(zhàn)略防御。
1620年,明神宗駕崩。其長子朱常洛登基,為光宗,明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明熹宗繼位,改元天啟。
明熹宗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加劇東林黨爭,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趁機干預(yù)政治,拉攏齊楚浙黨,號為閹黨。1622年,山東爆發(fā)徐鴻儒領(lǐng)導的白蓮教起義。另外,各地民變、兵變、抗租斗爭頻繁爆發(fā)。 1624年后,閹黨把握朝政,魏忠賢擅權(quán)跋扈,爪牙遍布全國,并大肆打擊東林黨人,借“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 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天啟年間的朝政混亂導致內(nèi)憂外患加劇。
1626年,BJ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fā)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當時東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領(lǐng)遼東地區(qū)。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qū)庍h,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借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后金軍,并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不久后,努爾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極即位。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駕崩。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年號崇禎。崇禎即位后,銳意鏟除閹黨改革朝政。鏟除魏忠賢勢力,處死奉圣夫人客氏。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然而崇禎用人多疑、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導致局勢愈加糜爛。
1629年,皇太極改采繞道長城攻打BJ,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于BJ廣渠門,史稱己巳之變。因清朝施反間計,導致袁崇煥被崇禎帝所殺。皇太極于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并五次經(jīng)長城入侵明朝北直隸、山東等地區(qū),史稱清兵南略。當時北直隸連年災(zāi)荒疫疾,民不聊生。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zhàn),最后于1640年占領(lǐng)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降清,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guān)。
明中期之后時常發(fā)生農(nóng)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腐化;與后金的戰(zhàn)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陜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nóng)民起事,最后發(fā)展成雄踞陜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后占領(lǐng)湖廣、四川的張獻忠。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guān),最后攻克BJ。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