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春秋魯國風云

第672章 孔夫子修編六藝(3)

春秋魯國風云 千里草人 2951 2024-07-27 06:00:00

  憑其對《詩》的高深造詣,幫助孔子修訂《詩》的另一位孔門高徒,叫卜商。

  卜商,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20年,春秋末期晉國人,氏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后期學生中的佼佼者。

  卜商、曾參、顓孫師、言偃四位同齡段的孔子后期學生,均為孔門七十二賢,均為孔門十哲,還被稱為孔門四杰。

  卜商、曾參、顓孫師、言偃,也即子夏、曾子、子張、子游,孔門四杰,當然都很杰出,現(xiàn)在我們簡要說說卜商。

  卜商即大名鼎鼎的子夏先生,子夏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组T四科,即德行、政事、文學、言語這四科,子夏正是文學科課代表。

  當然,除了孔門四科外,還有一種叫孔門四教,指孔子教導學生以“文、行、忠、信”。這四教中,卜商不但以文著稱,更以行揚名后世。

  卜商更善于將儒學思想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卜商后來回到自己的母國晉國,創(chuàng)立了與當時魯國流行的儒學派別分歧相當大的“三晉之儒”。

  當然,卜商的母國晉國其實后來被分裂成了韓、趙、魏這三國,卜商回的正是魏國,戰(zhàn)國初期列國諸侯中霸王龍般的存在。

  國家綜合實力強盛,教育文化事業(yè)也發(fā)達,卜商在魏國西河設(shè)教收徒三百,傳播儒學,培育了大批戰(zhàn)國時代的英杰。

  戰(zhàn)國初期的第一霸主魏文侯,三晉法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李悝,戰(zhàn)國時期改革家、魏楚名將吳起、魏國國相段干木、道家學者田子方、《春秋公羊傳》的作者公羊高、《春秋觳梁傳》作者觳梁赤、《竹書紀年》作者師春等名垂千古的歷史牛人,均是卜商的學生。

  而卜商所收的三百弟子,與言偃、澹臺滅明等弟子所收的三百弟子一樣,其實是一個虛數(shù),只是說明他們收了很多弟子,其思想和學說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之所以是三百,那是因為他們的老師收弟子三千。對了,孔子三千弟子,其實也并非實數(shù),而是虛數(shù)。

  雖然說弟子不必不如師,但給予老師必要的尊重是必須的。聰明的中國文人就發(fā)明了低位數(shù)辦法,即孔子收徒三千,那其弟子收徒就三百。

  反正這個量詞,千以下,只能是百了。

  那其徒孫呢?這就別杠精了好不好?反正都是收了很多弟子,不要再計較了,行不?

  到后來,干脆創(chuàng)新一把:桃李滿天下!

  這下滿意了吧?

  戰(zhàn)國時代,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農(nóng)家等等,諸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這些個大家,大多源于儒家,其基礎(chǔ)又在道家。單單是卜商在魏國西河講學,就孕育了法家、兵家等思想。

  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三晉之學,其開啟者正是卜商。在卜商的努力下,三晉思想文化終于有了自己的獨特性。

  卜商出身貧苦,但立志治學。據(jù)說,公元前494年,14歲的卜商決心赴魯國拜孔子為師。

  但當他到了曲阜后才發(fā)現(xiàn),孔子已經(jīng)離開了魯國。

  少年卜商費盡周折,終于打聽到孔子暫居衛(wèi)國,毅然奔赴衛(wèi)國帝丘,正式拜孔子為師。

  從此,卜商就成了孔子最欣賞、最滿意、最喜愛的弟子之一。

  在接下來的十年,卜商就陪伴在孔子身邊,追隨孔子周游列國,足跡遍于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及漢水以東的廣袤地區(qū),少年卜商在周游于衛(wèi)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國家中茁壯成長起來。

  之所以說卜商茁壯成長起來,那是因為在這十年里,卜商跟著孔子遭遇了種種困難和危險,經(jīng)歷了誹謗中傷、驚嚇威脅,曾陷入困境、絕境,以及戰(zhàn)亂、盜匪,不知多少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當然得先給斯人吃盡了苦頭,歷盡了滄桑。

  孔子,卜商,以及一干孔門弟子,正是在這樣的苦頭滄桑中增長了見識,堅定了意志。

  在這十年中,卜商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德才兼?zhèn)?,以及在學習上的刻苦專注、思維敏捷、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和治學上的天賦,令孔子對他刮目相看,將他和言偃并列為文學科的佼佼者。

  學而優(yōu)則仕,自己老了從不了政,那就將優(yōu)秀的弟子給推出去做官吧。公元前484年,受國家召喚返回魯國的孔子,向魯哀公推薦了卜商。

  在季孫肥的同意下,魯哀公給出的官位是莒父邑宰。

  莒父,是魯國于公元前496年新修筑的一個城邑,今山東省莒縣境內(nèi),當時算是魯國的一座新城,用現(xiàn)代的話講,是一個開發(fā)區(qū),卜商被任命為開發(fā)區(qū)主任。

  卜商在孔子的鼓勵下赴莒父擔任邑宰,卜商雖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但畢竟缺乏治政經(jīng)驗。

  赴任之前,卜商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莒父,孔子道:“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貪圖小利。急于求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利則辦不成大事?!?p>  “欲速則不達”,典出于此。

  但很快,孔子修訂六藝需大量人才,卜商知道后,毅然辭去邑宰一職,一心幫助孔子修訂六藝。

  修訂六藝的工作極其艱巨,上古傳下的經(jīng)典文獻,內(nèi)容豐富,各地差異也很大,需要考證的地方很多,這項工作不但需要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歷史積累,也需要相當?shù)哪X力體力。

  身體素質(zhì)不好的人,根本難以擔當此重任。

  卜商不但善詩書、好禮樂、愛易經(jīng)、長于史,知識儲備非常豐富,身體素質(zhì)也很好,自然就成了孔子的得力助手。

  為搜集素材,孔子組建了一個以卜商為組長共十四名弟子參加的考察組,赴大周王朝都城洛邑調(diào)研,在洛邑的國家圖書館收集資料。

  據(jù)說,卜商等人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在國家圖書館里反復挑選、翻閱、比較,最后共選得“國寶書”一百二十套,為整理和修正六藝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豐富資料,卜商等人又深入民間搜集散落素材,并進行鑒別、分類、整理編冊。

  就這樣,在孔子師徒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巨著的修訂和編著。

  卜商,功不可沒。

  卜商直到三十七歲,即公元前471年才結(jié)婚生子,這距孔子去世已經(jīng)整整八年了。卜商有二子,長子卜芹,次子卜判。

  卜芹聰慧好學,可惜二十歲時因病去世。卜商老年喪子,時時悲泣,再加上常年油燈苦讀,在七十多歲時竟然雙目失明。

  公元前420年,卜商在西河逝世,享年八十七歲,死后葬于準故里,即今山西省河津市東辛封村。

  卜商除了在魯國曾擔任過莒父邑宰外,一生都在求學治學,一生都在傳道授業(yè),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是儒家重要代表,甚至也可稱是兵家、法家的始祖。

  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卜商勤奮好學、博學多才,他忠于師道、敬重禮樂,他謙虛謹慎、正直無私,是古代君子的典范。

  卜商精通《春秋》、《禮》、《詩》、《易》,直接參與了《春秋》編撰。

  孔子去世后,卜商用心研究《春秋》、積極傳授《春秋》,以致后來有弟子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觳梁赤的《春秋觳梁傳》。此外,其弟子師春在后來仿《春秋》體例編纂了《竹書紀年》。

  卜商說過很多影響千年的話,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修身及家,平均天下”等。

  對了,一直受人非議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句名言,也是卜商最早提出的。

  有人提醒筆者,卜商這個名字太生冷了,應(yīng)該叫子夏。筆者再三考慮,認為這個意見是正確的。

  關(guān)于春秋人物的稱謂,筆者本著“自稱名,人稱字,死后稱謚號”的基本原則,為方便理解,適當運用了現(xiàn)代的“你我他”。

  如諸葛亮,氏諸葛,名字,字孔明。所以諸葛亮自稱是一般稱“亮”,人家背后稱呼他一般為“孔明”。在三國相關(guān)的史料以及小說中,第三人稱稱呼他時,往往是“孔明”,很少用“諸葛亮”。

  再如管仲,名為仲,字夷吾,所以第三人稱稱呼他時應(yīng)該為管夷吾,如同人家背后稱呼他。他只有在自稱時,用到“仲”。

  由此可見,第三人稱稱謂古人時,一般稱其字。故卜商,我們給予的稱謂,應(yīng)該是子夏。

  那就整改吧,在接下來,我們就以字而非名稱謂古人的名字,至于前面存在錯誤的,盡力都改過來。

  其實,關(guān)于稱謂,相關(guān)史料記載真的令人費解,比如《論語》這樣的著作中,到處可見孔子稱謂其弟子以名,如稱仲由為“由”,稱顏回為“回”等。

  這就不去管了,反正總得有一個自己的原則。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